[贊]2023年,當中國承建的印尼雅萬高鐵順利通車,成為東南亞第一條高鐵時,日本在印度的高鐵項目卻傳來了令人尷尬的消息。
自從2015年拿下訂單后的八年里,這條規劃中的508公里高鐵卻僅完成了10公里,而投入的資金早已突破萬億日元。
尷尬的是,這個高鐵大膽是當年日本不惜下血本從中國手中搶走的,為何如今成了拖垮日本企業的無底洞的呢?
2014年,印度總理莫迪剛上任后不久,他就雄心勃勃地提出了“鉆石高鐵網”計劃,描繪了一幅用高鐵連接新德里、加爾各答、欽奈、孟買四大城市的藍圖。
而這個聽起來宏偉的計劃,更像是莫迪政府精心包裝的招商PPT,先把餅畫大,再吸引全球投資者上鉤。
而當時,能承接如此大規模高鐵項目的國家,也只有中國和日本。
中國高鐵憑借后發優勢,早已在成本控制和建設效率上形成優勢,再加上和印度同為發展中國家,在項目適配性上更具潛力。
事實上,在2014年前后,中印雙方已就高鐵合作展開深入磋商,國際市場甚至普遍認為中國拿下訂單只是時間問題。
但日本的突然介入,徹底改變了局面。
為了搶走這單生意,日本時任首相安倍晉三拋出了堪稱“自殺式”的條件,他直接向印度提供5萬億日元(約合2460億人民幣)的貸款,年利率僅有0.1%,而且還款期限長達50年。
更誘人的是,日本承諾全套轉讓新干線技術,這相當于送錢又送技術。
這樣的條件讓印度總理莫迪無法拒絕,畢竟,0.1%的年利率加上50年還款期,對于任何國家來說都近乎“白送錢”。
中國團隊經過測算后發現,這樣的合作模式不僅利潤微薄,還可能導致技術外流,最終選擇退出競標。
2015年,日本如愿與印度簽約,安倍在簽約現場意氣風發地宣稱,這將是日本技術征服亞洲的里程碑。
而日本這次如此“大方”,其實背后藏著三重盤算。
首先是他們對抗中國的戰略意圖,當時中國高鐵在全球市場嶄露頭角,憑借超高的性價比優勢搶走了多個國際訂單,所以日本也將中國視為最大的競爭對手。
在他們看來,只要能阻止中國拿下印度市場,哪怕短期虧損也值得。
還有一個原因是安倍經濟學的推動,當時日本國內正處于負利率時代,大量資金躺在銀行里貶值,安倍希望通過海外項目讓日元回流,帶動國內企業生產和就業。
再加上莫迪政府的鉆石高鐵網PPT畫的餅太誘人,規劃中的6000公里高鐵里程,幾乎是日本新干線總長度的兩倍,這讓日本企業看到了“壟斷印度市場”的幻想。
日本很快發現,印度的高鐵項目從一開始就是個甜蜜的陷阱,按照合同,首條高鐵連接古吉拉特邦和孟買,全長508公里,計劃2017年開工,2022年通車。
可項目啟動后,第一個攔路虎就擺在眼前,那就是“征地”。
印度的土地大多屬于私人所有,而高鐵沿線需要征收1400公頃土地,涉及數千農戶。
日本原本以為,莫迪政府修改《土地征收法》后,征地會一帆風順,該法律規定政府可強制征收土地,并用等價土地補償農戶。
但現實卻遠比法條殘酷,農戶覺得補償標準太低,寧愿守著祖輩留下的土地也不簽字。
更麻煩的是地方政府的反對,馬哈拉施特拉邦首席部長公開宣稱,高鐵票價太貴,不適合印度,修了也沒人坐。
這種對抗讓征地進度停滯不前,以至于2017年全年僅完成0.9公頃土地征收,連一個車站的地基都打不了。
日本工程師們陷入了哭笑不得的境地,他們帶來了全套新干線技術,準備大展拳腳,卻發現每天的工作不是畫圖施工,而是陪著印度官員考察調研。
為了安撫日本,莫迪提議先修一段10公里的“示范高鐵”,可這段鐵路修好后,成了印度官員的政績展示廳,每天接待一波又一波參觀人群,真正的工程卻毫無進展。
2019年,安倍訪問印度時,在示范段展廳里聽完印度官員的匯報后,臉上寫滿了困惑與無奈,他終于意識到,自己被這套PPT治國的套路坑了。
更讓日本頭疼的是成本失控,原計劃1.68萬億日元的預算,因為征地補償不斷加碼、原材料漲價、工期拖延,飆升到了3萬億日元。
而日本提供的5萬億日元貸款,看似數額巨大,卻被印度用在了非工程領域,光是說服農戶簽字的公關費就花了不少,地方政府的協調費更是無底洞。
有日本媒體爆料,七年時間里,項目實際建成的鐵路只有10公里,相當于每公里花費了300億日元,是新干線建設成本的10倍以上。
最終安倍的如意算盤也徹底落空,原本以為日元貸款會回流日本企業,可印度在采購時不斷“?;印?。
印度要求日本企業必須使用30%的本地零部件,而這些零部件質量不達標,導致設備頻繁故障,更過分的是,印度還要求日本追加貸款,理由是征地成本超支。
2020年疫情來襲后,項目停工近兩年,日本企業不僅要承擔設備閑置的損失,還要支付印度工人的基本工資,成了名副其實的“冤大頭”。
對比中國當年的選擇,日本真的是“一步錯,步步錯”。
當年中國退出印度高鐵競標后,轉而與印尼合作雅萬高鐵,同樣是發展中國家,同樣面臨征地難題,中國團隊用本土化策略破解了困局。
雇傭當地工人,培訓技術人才,與沿線社區共建學校和醫院,用實實在在的利益贏得支持。
從2018年開工到2023年通車,雅萬高鐵只用了5年時間,不僅提前竣工,還帶動了中國高鐵技術標準在東南亞的推廣。
如今,印度高鐵的通車時間又從2022年推遲到2028年,莫迪政府對此輕描淡寫,仿佛只需在日歷上畫個叉再圈個新日期那么簡單。
而日本已經投入了超過1萬億日元,現在的日本更是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退出意味著血本無歸,繼續投入則可能被拖得更深。
有日本企業家自嘲“我們以為是來賺印度的錢,沒想到是來給印度扶貧的?!?/p>
這場持續七年的高鐵鬧劇,暴露了印度發展中的深層次問題,光有雄心卻缺乏執行力,把畫餅當實干,用小聰明消耗合作者的信任。
而日本為了對抗中國、搶占市場,忽視了基本的風險評估,最終掉進了自己挖的坑里。
或許正如一位資深外交官所說的那樣,在國際合作中,比起低價搶單的野心,看清合作伙伴的真面目更重要,有些訂單,也許從一開始就不該接。
你覺得他說的有道理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