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采茶戲是屬于粵北采茶戲的小戲劇種,是流傳于粵北曲江的地方民間小戲。其原始于明清以前流行于閩、贛,的“采茶山歌小調”。隨中原文化(人口)遷徙而傳入嶺南,流行于粵北客家地區的戲曲劇種,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曲江縣的老樂群英、樂群英大茶班,傳到民國八年(1919年)已是第十三代。在其傳承的過程中,粵北采茶小調不斷吸收贛、湘南地區的民間花燈、花鼓的歌舞表演形式,逐漸形成粵北地區獨特的地方戲種。故此,粵北曲江采茶戲又有“唱花燈、唱花鼓、唱大茶”等稱謂。又因其在表演形式上,常以一丑二旦(也有一丑一旦)登臺,而被稱為“三角戲”,戲班亦稱為“三角班”。
粵北地區盛行民間專業演出“采茶戲”的三角班,主要集中在以韶關為中心的周邊地區。據《曲江縣志》記載:本縣地方戲,僅采茶戲一種,其源于何時何地域由何地傳入,今難確切考證。最遲于光緒年間,已有一丑二旦的“三腳班”,以唱采茶、喝大茶、唱花鼓、大茶戲、采茶戲之名在本縣(主要在西北部、西南部)農村演出。
后曲江采茶戲逐步走向成熟。各師承派系亦涌現出了一批在民間享有聲譽的職業藝人,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下,演員系統地學習采茶戲的基本功,縣市分開后成立曲江縣采茶劇團,演出古裝戲和現代戲,曲江縣采茶劇團演出的節目《縣令打天子》、《借婚記》先后獲省“五個一工程”獎。采茶歌舞《采茶歡歌迎客來》獲廣東省嶺南民間藝術匯演金獎。曲江采茶戲煥發出新的藝術生命。成為粵北戲曲園地的一朵鮮艷的山茶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