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家莊定制家居圈,我樂家居張曉峰的名字就像一面旗幟——從2014年開出第一家我樂家居門店,到如今手握5家門店、年銷售額登頂當地第一,他用12年時間把我樂家居做成了本地市場的“高端定制首選”。當同行還在為客流枯竭發愁,他卻在核心商圈逆勢開出兩家2000㎡旗艦店,客單價輕松破15萬,開業僅半年營收近2000萬,以碾壓級數據成為華北地區當之無愧的“定制之王”。這個從千禧年就入行的老兵,究竟如何在紅海市場殺出血路?他的故事,藏著家居經銷商穿越周期的終極密碼。
一、從“區域黑馬”到“華北之王”:他用12年把門店開成“印鈔機”
在石家莊懷特裝飾城,張曉峰的兩家2000㎡以上的我樂家居旗艦店永遠客流不斷。周末下午,當隔壁門店還在靠低價促銷引流,他的店里卻有客戶為一套全屋高定爽快簽下50萬訂單——這樣的場景,每周都在重復上演。“我們單店年均營收超過1400萬,第一家大店去年5月開業,到年底7個月不到就收了近2000萬,整個石家莊市場,無論是進口高定還是本土品牌,沒人能搶走我們的中高端客戶。”聊起業績,張曉峰的語氣里帶著毫不掩飾的自信。
這份底氣,源于他對“高端體驗”的極致追求:從6米挑高的藝術序廳到沉浸式生活場景展廳,從一對一設計服務到VIP尊享定制體驗,每個細節都在傳遞同一個信號——“這里賣的不是定制家具,而是理想生活的解決方案”。數據不會說謊:他的客戶滿意度高達97%,老帶新轉化率超過80%,客單價是本地同行的2.5倍,就連安裝工人都能靠細節服務成為“客戶點贊收割機”。“我們的安裝師傅必須著裝統一、清理現場,工具擺放都有標準化流程,客戶說連安裝過程都像在體驗奢侈品服務。”
在張曉峰的商業版圖里,5家門店不是簡單的數量疊加,而是精準的戰略布局:兩家核心商圈大店主攻高端客群,三家社區店滲透改善型市場,形成“高定體驗+全域覆蓋”的立體矩陣。這種布局讓他在2024年行業整體下滑的情況下,逆勢實現業績增長,成為華北地區唯一連續8年登頂的定制經銷商。
二、加盟12年,他為何認定我樂家居是“天選之選”?
回溯2013年的加盟抉擇,張曉峰坦言這是他職業生涯最關鍵的一次豪賭。當時的石家莊定制市場,低價競爭如火如荼,志邦、索菲亞等品牌靠性價比跑馬圈地,而我樂家居還只是初露鋒芒的“小眾品牌”。“第一眼看到我樂家居的產品和店面設計,我就被震住了——那種國際品牌的腔調,在本地市場太稀缺了。”他回憶道,“高圓圓作為代言人,自帶國民度和信任感,產品設計又洋氣,完全踩中了年輕人對‘品質生活’的期待。”
但真正讓他下定決心的,是我樂家居的“反套路”價值觀。“當時很多品牌靠壓貨沖業績,區域經理天天催著打款,而我樂家居總部明確說‘不搞庫存綁架’,創始人團隊始終強調‘與經銷商共贏’。”這種“不把經銷商當韭菜”的真誠,讓張曉峰看到了長期合作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我樂家居超前的戰略眼光——當同行還在中低端混戰,我樂家居在2018年就提出“高端化”轉型,持續投入研發打造差異化產品,300多項原創設計專利、先鋒藝術家系列、奢侈品聯名等,讓張曉峰手中的產品永遠“吊打”競爭對手。
“2015年我樂推出全屋定制時,很多經銷商擔心交付問題,我卻看到了機會。”張曉峰說,“總部用一年時間打磨供應鏈,從生產物流到安裝標準化,每個環節都幫我們鋪好路。現在我們的交貨周期比同行快20%,售后率不到3%,這種硬實力,才是經銷商的‘定心丸’。”12年來,我樂家居每次戰略升級都精準踩中市場節奏:從整體廚柜到全屋定制,從門墻軟裝到全屋高定,張曉峰跟著總部一步步從“賣板材”蛻變成“賣生活方式”,終端定價比行業均價高出40%,徹底擺脫價格戰泥潭。
三、當同行收縮保命,他為何敢砸下兩家2000㎡大店豪賭未來?
從2024年開始,當行業深陷“閉店潮”,張曉峰卻做出驚人之舉——在核心商圈連續開出兩家超2000㎡的超級旗艦店,單店投入近300萬。“很多人說我瘋了,但我算過賬:現在開新店,租金成本比高峰期更低,而總部的‘千城萬店’高端渠道擴張計劃也給了我不少支持,這是難得的抄底機會。”對于生意,他有著遠超同行的認知高度:“曾經大家你追我趕,一個店的領先性最多只有1.5-2年,但是現在市場需求在收縮,同行腳步放緩、投資更加謹慎,而中高端客群依舊愿意為優質體驗買單,這時候開大店,我能把競爭對手甩下至少3年。”
事實證明他的判斷無比精準:第一家大店開業半年營收破2000萬,客單價較普通門店提升60%,連設計師渠道帶單率都提高了50%。“大店就像品牌的‘核武器’,它不僅是賣貨的地方,更是建立高端認知的陣地。”張曉峰指著門店里的“華北精英生活場景”展區,嵌入式酒柜、智能燈光系統、戶外裝備收納架,都經過總部國際設計團隊的量身定制,“客戶一進來就會想:‘能做出這種設計的品牌,差不了’,這就是大店的‘信任溢價’。”
談及總部支持,張曉峰連用三個“超出預期”:“從選址時的商圈人流測算,到店面設計的個性化定制,再到開業后的運營培訓,總部派了專門的團隊對接。特別是總部開店設計水平非常國際化,為我們打造奢侈品級的門店體驗,完全戳中本地客戶對‘體面生活’的追求。”而來自客戶源源不斷的正向反饋,更給了他加碼大店的信心:“我們的客戶對我們的產品相當滿意,他認為產品品質和設計對得起價格,所以愿意為高價買單。”
在張曉峰看來,開大店更是一場“團隊升級戰”:“大店需要更專業的設計團隊、更精細的銷售服務流程,比起同行的夫妻店模式,我們完全是企業化運營。現在我們的團隊每年派去總部培訓至少4次,這種投入,只有依托大店的高毛利才能支撐。”現在,他的第二家大店更引入“定制+家裝”全案服務,自建施工團隊,免去了被合作的裝修公司榨取利潤,進一步深化盈利空間。
四、張曉峰的商業哲學:贏在“長短板均衡”,勝在“細節死磕”
談及創業成功之道,張曉峰反復提到兩個關鍵詞:“長短板均衡”和“細節制勝”。前者是他的戰略選擇——把門店體驗、設計服務、交付品質做到極致,用不可復制的長板建立競爭壁壘。同時在經營管理上不能有明顯短板或漏洞,比如他的團隊從店長到設計師沒有“短板”員工,再比如無論是線上渠道還是線下,他都安排專人專項負責,全面打透,不留缺漏;后者是他的執行邏輯——小到安裝工人的工具擺放,大到門店動線的規劃,每個環節都追求“客戶體驗的峰值”。“定制家居是重體驗行業,客戶愿意為高價買單,一定是因為你在某個點上打動了他,要么是設計讓他眼前一亮,要么是服務讓他覺得被尊重。”
這種哲學,貫穿在他經營的每個細節:
產品端:緊跟總部研發節奏,每年新款上市前,他都會帶著團隊去總部參與培訓,把“門墻柜一體化”“激光雕刻工藝”等技術賣點轉化成客戶聽得懂的“生活語言”;
團隊端:追求“內求化發展”,設計師不斷精進設計技巧和個人審美來符合高端客群需求;導購員要懂產品懂技術,更要懂客戶追求的生活品位;安裝師傅不僅要安裝技術過硬,還要具備良好的素養;
營銷端: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全域滲透,他自己帶頭做個人號,用“門店主理人”IP分享定制干貨,一條“150㎡戶型如何設計出200㎡質感”的視頻,單條點擊量超過50萬,帶來30+精準客資。
“很多人問我,現在市場這么難,為什么你的客戶還愿意花高價買單?”張曉峰笑道,“因為我們讓客戶看到了‘貴的理由’——同樣是定制,我們的設計有專利,工藝有標準,服務有細節,這些東西攢在一起,就是品牌的‘溢價底氣’。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總部20年來對‘設計驅動價值’的堅持。”
結語:張曉峰的成功,能否復制?
從創業入行到業績登頂本地第一,張曉峰的故事看似傳奇,實則是“選擇+深耕”的必然。他的經歷印證了一個真理:在定制家居行業,真正的贏家從來不是盲目跟風的機會主義者,而是像他這樣——
選對賽道:認準高端定制的長期價值,拒絕低價內卷;
跟對品牌:依托總部的產品力、研發力、賦能力,把品牌優勢轉化為終端競爭力;
做透細節:從門店體驗到交付服務,每個環節都追求“超預期”,讓客戶形成“非你不可”的認知。
如今,隨著我樂家居“千城萬店”計劃的推進,張曉峰的成功正在全國復制:總部提供從選址到運營的全鏈條支持,輸出“石家莊大店模式”的成熟經驗,讓更多經銷商有機會在核心商圈打造自己的“定制王國”。正如張曉峰所言:“這行沒有捷徑,如果你想在紅海里突圍,要么成為‘價格屠夫’,要么成為‘價值王者’。而我選擇后者——因為只有跟著能讓你賺‘聰明錢’的品牌,才能在周期震蕩中穩坐釣魚臺。”
在定制家居的洗牌期,張曉峰的故事不僅是一個經銷商的逆襲傳奇,更是一場關于“價值堅守”的行業啟示:當潮水退去,只有那些深耕產品、敬畏客戶、與品牌共生共贏的人,才能站在浪潮之巔。這,或許就是家居經銷商穿越周期的終極答案。
相關公司:我樂家居sh60332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