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統運,地支統氣,天道循環,地道升降,就形成了十天干與十二地支。十二地支,原本是空間的十二個方位,是將一圈三百六十度,分成了十二個三十度,為十二次。以二十八星宿為標記,反映著地氣升降的過程。
從女宿八度,經過虛宿,到危宿十五度,期間共三十度,為玄枵之次,其位在子。虛宿為虛日鼠,于是子位所對應的生肖就是老鼠。當歲星進入子位,就是鼠年。斗柄到子位,就是子月。同樣午位也是一樣,中間的星宿為星日馬,所對應的生肖就是馬。
于是地支就是空間的方位概念,是環繞在地球周圍,遙遠空間的縱向坐標,反映著地球大氣的變化規律,其力量取決于進入該方位的天體之力。然而純粹的縱向坐標,是無法反映出空間的準確之位,于是就產生了十天干。
地支為空間的經度坐標,天干就是空間的維度坐標。天干五道,地支六道,一經一緯,前后形成了六十個交叉點,一半為陰,一半為陽,就是六十甲子,反映著宇宙空間的準確方位,以及該交叉點的天體之力。
書云:四七為經,五德為緯度。歲星繞經一周十二年,蓋十二辰者,天之經度,就天大圓之形,劃分為十二也。十天干者,天之緯度,分五色,各有內外二界,故就五道剖分為十,而以十干紀之。十天干的源頭,來自于辰星。
在太陽系中,距離太陽最近的行星為水星,古稱辰星。水星與太陽的最大角距不超過二十八度,而三十度為一辰,十二辰就是一周天,所以被稱為辰星。在古人的觀測中,辰星的公轉時間約為八十九天,運行四圈,就是三百五十六天左右。
也就是說辰星運行四圈,再加十分之一圈,就等于地球公轉一圈的時間,也就是三百六十五天左右。假設地球從春分點開始公轉,也就是太陽黃經到達零度之時,公轉一圈三百六十度之后,又一次到達春分點。
在同樣的時間里,水星卻繞著太陽公轉了四圈,還多了十分之一圈。一圈三百六十度,那么十分之一圈,就是三十六度。所以地球每公轉一圈,水星的公轉軌跡都會多出來三十六度。十年之后,就多出來三百六十度,多出來一個圓,兩者的軌跡重合,然后再次循環。
正因為辰星的十分之一圈,十年一重合,而形成了十個天干,往復循環。所以十天干反映的是太陽,地球與水星之間的力量關系。以立春節氣開始,以水星公轉多出來的第一個三十六度為甲,第二個三十六度為乙,第三個三十六度為丙,第四個三十六度為丁,依次類推。
等到第十個三十六度時,就為癸,正好多出來一圈,之后兩者重合,又從甲開始循環。所以十天干的每個空間角度為三十六度,約為三十六天半。那么從立春開始,兩個三十六度區間為甲乙,對應著七十三天左右,這七十三天就為木運。
之后的丙丁之位也是兩個三十六度,對應的七十三天就為火運。再往后的兩個三十六度為戊己,依然是七十三天為土運,古人稱之為長夏。之后的兩個三十六度為庚辛,對應七十三天,為秋季的金運。最后的兩個三十六度為壬癸,對應的七十三天為冬季水運。
所以天干統運,一運約73天,所統轄的就是木火土金水五運,對應著“春,夏,長夏,秋,冬”五個季節,是將空間的維度劃分為十個三十六度,以十天干來標記。而地支則是從天頂到地底,將空間的經度劃分為十二個三十度,彼此橫豎交叉,形成了六十個交叉點,就是六十甲子。
于是六十甲子,就是宇宙空間的六十個方位點,六十年一循環,是時間的概念,也是空間的概念。書云:經度正圓而闊,緯度橢圓而狹,不能整齊,以次遲差,必六十年然后歲星乃復于甲子。所以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是時間也是空間,以干支來表現。
每一個時空點,都對應著不同的時間,以及不同的天體之力,這些天體力量之間的刑沖克害,就形成了一個交叉點的力量,以納音來表示。甲子乙丑海中金,丙寅丁卯爐中火,反映的是某一個時空點,力量融合之后的特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