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為何翻臉也要死磕“大而美”
2025年6月底,美國參議院程序性投票通過特朗普力推的“大而美”稅收與支出法案,而埃隆·馬斯克再次在社交媒體上公開抨擊該法案“瘋狂且具破壞性”,甚至威脅“若法案通過,美國黨將于次日成立”。這場看似政策分歧的爭論背后,實則是馬斯克個人利益、政治野心與科技巨頭價值觀的深度博弈。
經濟利益:特斯拉的生死線與法案的致命打擊
“大而美”法案的核心爭議之一在于取消對新能源汽車的稅收抵免政策。此前,拜登政府時期為推廣綠色能源,對電動汽車消費者提供最高7500美元的稅收減免,這直接刺激了特斯拉的銷量增長。據摩根大通測算,取消補貼將導致特斯拉每年損失約12億美元收入。更令馬斯克警惕的是,法案還計劃削減對可再生能源研發的資金支持,而特斯拉的儲能業務和太陽能屋頂項目高度依賴此類政策紅利。對于正加速布局全球電動車市場的特斯拉而言,這無異于釜底抽薪。
政治站隊:與特朗普的“塑料兄弟情”徹底破裂
馬斯克曾是特朗普的“座上賓”,2024年大選期間擔任其“政府效率部”負責人,并深度參與“星鏈”軍事化部署等議題。然而,“大而美”法案的通過成為兩人關系的轉折點。法案不僅未采納馬斯克提出的“用AI監管替代政府官僚體系”的建議,反而強化了傳統能源利益集團的游說力量。馬斯克公開指責共和黨“背叛了科技革新承諾”,甚至將法案比作“給夕陽產業的施舍”。這種決裂不僅是政策分歧,更是馬斯克試圖擺脫政治依附、重塑個人影響力的信號。
野心驅動:從科技巨頭到政治操盤手的轉型
馬斯克對“大而美”的死磕,暗含其構建“第三極政治勢力”的野心。他在最新采訪中直言:“任何曾承諾削減開支卻支持該法案的政客都該被選民審判”,并計劃通過成立新政黨組織“美國黨”來打破兩黨壟斷。這種威脅并非空談——2024年中期選舉前,馬斯克已投入數億美元支持獨立候選人,其社交媒體平臺X成為反建制派的核心輿論陣地。通過將商業利益與政治博弈捆綁,馬斯克試圖在AI監管、能源政策等關鍵領域掌握規則制定權。
價值觀沖突:科技烏托邦與保守主義的對抗
更深層的矛盾在于,馬斯克的“火星移民”“AI奇點”等愿景與“大而美”法案的保守主義內核格格不入。法案大幅增加軍費開支、收緊移民政策,而馬斯克認為“開放邊境和科技投資才是美國競爭力的核心”。在環保議題上,他更直言:“否認氣候變化等同于拒絕人類存續的真相。”這種對技術進步的極端推崇,使其與特朗普代表的“傳統產業保護主義”形成尖銳對立。
代價與風險:一場豪賭的AB面
馬斯克的強硬立場也面臨反噬。特斯拉股價因法案爭議一度下跌7%,部分共和黨議員公開質疑其“以權謀私”。更嚴峻的是,若新政黨組建失敗,馬斯克可能失去游說國會的重要籌碼。然而,他顯然已押注于“長期博弈”——通過持續制造輿論壓力、分化保守陣營,為特斯拉和SpaceX爭取更有利的政策環境。正如其在YC演講中所說:“成為參與者,而非旁觀者,才能定義未來。”這場“死磕”本質上是科技資本與政治權力的角力。馬斯克能否以一己之力撬動美國政策走向,或許取決于他能否將商業帝國轉化為政治動能,又或者在理想主義與現實利益間找到新的平衡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