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特朗普在白宮高調宣稱中美簽署“和解協議”,稱這一協議能“打開中國大門”,瞬間引發全球關注。然而多方信息顯示,這場被美方渲染為關稅戰“大結局”的事件,更像是美國在稀土困局下的急切公關,中美經貿博弈的深層矛盾遠未真正化解。
特朗普在6月26日的白宮活動中激動表示“我們剛與中國簽字”,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隨即確認,稱協議整合了日內瓦會談條款,核心是中國加快對美稀土出口,美方相應取消貿易限制。但盧特尼克也向彭博社坦言,所謂“新協議”實質是5月日內瓦共識的執行框架細化,并非全新的一攬子貿易協議。這種表述矛盾暴露了美方既想夸大談判成果、又難以掩蓋協議本質的尷尬處境。而盧特尼克直言“只要中國交付稀土,美國就取消反制”,更將協議降格為“稀土換關稅”的交易式表態,凸顯美國對中國稀土的戰略依賴——《紐約時報》曾披露,中國掌控全球超九成稀土供應,一架F-35戰機需410公斤稀土,一艘潛艇消耗更超4噸,當中國4月啟動出口管制后,美國雷神公司被迫減產、特斯拉生產線停擺,供應鏈危機讓美方急于破局。
與美方高調形成反差的是中方的審慎態度。6月27日商務部發言人回應稱,雙方經批準確認框架細節,中方將依法審批管制物項出口申請,美方相應取消限制措施。這一表述透露出三大原則:程序正義上,中方強調協議需官方正式確認,此前6月12日特朗普宣稱“中國同意協議”就曾遭外交部否認;對等原則上,5月日內瓦會談中中方取消91%反制關稅的前提即是美方同步取消加稅,此次框架延續了鏡像反制邏輯;稀土管控上,“依法審批”“符合條件”的措辭,表明稀土出口并非“開綠燈”,而中國稀土企業已與巴西、馬來西亞簽訂替代采購協議,更增添了談判底氣。
特朗普急于宣布“勝利”,實則源于三重國內壓力:7月9日關稅戰“大限”臨近,他需以中美協議為樣板威逼印度、越南等國跟進,甚至在宣布簽約后當場敲打印度;145%的高關稅已讓美國自食惡果,沃爾瑪商品漲價40%、福特工廠關閉、通脹率達6.2%,共和黨中期選舉壓力迫使他緩解關稅沖擊;美國計劃選定“十大交易對象”分化其他國家,但若無中國配合策略難行,因此特朗普不惜虛構進度制造“中國屈服”假象。
但關稅戰核心矛盾并未解決:美方仍保留20%芬太尼前體額外關稅,并醞釀對半導體等征收全球關稅,中方則堅持單邊關稅違反WTO規則;2020年第一階段協議因執行爭議淪為廢紙的教訓猶在,此次協議設置的90天觀察期內,雙方仍可能重啟24%暫停關稅;特朗普慣將關稅作政治工具,中期選舉前隨時可能變臉。中國海關數據顯示,5月美國對華出口同比降18%,與“打開中國大門”的吹噓形成諷刺對比,而美國視若救命稻草的稀土,中國已在全球布局替代供應,雙方對“結局”的認知鴻溝顯而易見。
這場被急宣的“和解協議”,本質是選情壓力下的政治表演。稀土供應的暫時緩和掩蓋不了美國供應鏈危機,中方的冷靜態度更揭示協議根基的脆弱。真正的經貿緩和,唯有在美方放棄單邊霸凌、堅持平等協商的基礎上才可能實現,而這顯然需要更多理性與誠意,絕非一句“協議簽署”就能宣告“大結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