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印度總理莫迪在甘地訥格爾演講時,拿著一尊象頭神像嘲諷中國制造,嫌它“眼睛太小”。這番話一出口,嘩然一片。可更刺眼的是,演講臺下,掌聲雷動。
這不僅是一句脫口而出的笑話,而是公開場合、政府最高領導人對中國人形象的直接嘲諷。當一個國家的領袖帶頭“開地圖炮”,那背后,藏著的,是社會長期歧視思維的沉積,是制度性偏見的冰山一角。
這場景越喧嘩,我們反而越安心,因為它說明了問題的根,不在我們身上。
嘴上抵制中國貨,心里離不開義烏貨
2024年5月,莫迪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甘地訥格爾的一場競選造勢大會上,手持一尊象頭神像,大聲諷刺:“這個神像眼睛太小,看上去像中國制造!”
現(xiàn)場笑聲四起,但印度國內(nèi)的反應卻不那么統(tǒng)一。社交平臺X(前推特)上,印度網(wǎng)友當即質(zhì)問:“中國制造有什么問題?我們不就天天在用?”
事實上,中國商品在印度市場并非“邊緣角色”。根據(jù)印度商務部2023年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當年印度從中國進口額高達1017億美元,中國是印度第一大貿(mào)易伙伴。
而印度出口到中國的商品總值為168億美元,中印逆差超過850億美元。這個差額背后,藏著誰對誰“離不開”的真相,一目了然。
更吊詭的是,莫迪在嘲諷“眼小”中國制造的同時,臺下的燈光音響設備、舞臺搭建材料,大多來自中國廠商。
從孟買夜市的LED燈到齋浦爾集市上的低壓電飯鍋,“抵制中國貨”成了嘴上運動,義烏的訂單卻從未停過。
這不是個別事件。2020年印度在邊境摩擦后發(fā)起“抵制中國貨”浪潮,結(jié)果呢?同年印度從中國的進口額反而同比上漲7%。
2021年再漲28%,2022年又漲18%。一邊高喊“自主制造”,一邊海關(guān)通道大排長龍,迎接中國制造。
說到底,莫迪這番“眼睛太小”的嘲諷,不是政策,是姿態(tài)。他不是在給經(jīng)濟“脫鉤”,而是在給選民“撒糖”。
嘴上功夫再足,也掩蓋不了印度制造的短板。話音落地,現(xiàn)實就擺在眼前:中國貨,照用;中國人,照罵。這種操作,聽著挺激進,實際挺擰巴。
那些被莫迪政府自己也瞧不起的“印度人”,又是怎么被歧視的?
東北人模樣,印度人身份,卻成了“外來者”
在印度,“長得像中國人”是可以挨罵的理由。
印度東北地區(qū)7個邦,超過4500萬人口,民族特征普遍偏向東亞人種面貌,這群人,在本國被叫作“蒙古人種”或“西藏系”。
據(jù)《印度網(wǎng)》2023年統(tǒng)計,在新德里、孟買等地工作的東北人,有72%曾遭遇過外貌歧視,被稱作“Chinky”(小眼睛),甚至被嘲為“中國特務”。
疫情期間,這種歧視更是直線上升,2020年第一季度,印度民權(quán)組織登記了超過460起針對東北人的仇恨事件。這些人中,沒人持有中國護照,都是正經(jīng)印度國籍,可長了一張“中國臉”,就要承擔仇視的代價。
這些東北人不光在社會上被邊緣,連法律保護都缺位。《印度種族歧視法案》草案在2017年提交后,一直未獲通過。2020年,印度國家少數(shù)族裔委員會建議將“Chinky”列為法律禁詞,莫迪政府對此未表態(tài)。
而在輿論場上,反中情緒正好與這種“東北人歧視”形成合流。印度右翼媒體常在報道中將“東亞面孔”等同于“中國滲透”,甚至把東北抗議活動影射為“外部煽動”。
于是,這群“本國人”成了情緒宣泄的替代對象,“打嘴仗不敢找解放軍,就去欺負自己人”。
更吊詭的,是莫迪在公開場合口口聲聲“印度多元”,背后卻是對“長得像中國人”的同胞連基本尊重都不愿給。
東北人在印度的境遇,戳破了一個泡沫:反華,不是“外交對抗”,而是種族標簽化的社會機制。在這種機制下,中國人是“敵人”,像中國人的印度人,也是“敵人”。這不是外交問題,是身份清洗。
那么,一個口口聲聲要當世界大國的國家,為什么連國內(nèi)的面孔都容不下?這就得看下一節(jié),那條不變的種姓天梯。
嘲笑別人之前,先照照鏡子
印度全國有超過2億人屬于“達利特”,也叫“賤民”。這些人不在傳統(tǒng)四大種姓之列,被認為“穢污”,連神廟門都不能進。
而如今,在莫迪提出“新印度”口號的背景下,這些人依舊活在社會最底層。
據(jù)人民網(wǎng)2023年報道,全國達利特中,有超過38%家庭沒有獨立廁所,20%的人口在教育和就業(yè)中遭遇顯性歧視。而在北方邦、比哈爾邦等地,警察對達利特暴力執(zhí)法甚至屢禁不止。
莫迪治下的印度,不但沒打破種姓藩籬,反而在某些方面“神圣化”了傳統(tǒng)文化。例如,他頻繁在公開場合穿著象征婆羅門身份的服飾,并引用《摩奴法典》言辭,用以強調(diào)“印度文明的根”。
這些話說給誰聽的?聽得懂的,是上層種姓,聽不懂的,是底層達利特、東北人、穆斯林、錫克人。
在莫迪政府“去穆化”“去藏化”“去北化”的政策里,“中國人模樣”也早被默認為“不忠誠”。這不是種族多樣,這是排他新裝。
所以,當莫迪高調(diào)拿“眼睛小”的神像諷刺中國時,他心里很清楚,他要迎合的是誰,是那些希望通過仇視中國重新找回“印度自尊”的右翼民眾。
但我們看懂的,恰恰是這種“假自尊”。一個真正有自信的大國,不需要靠諷刺他人來證明自己;一個真正自足的文明,不會靠丑化鄰國臉龐來穩(wěn)固政權(quán)。
所以,當莫迪站在講臺上把“眼睛小”當成攻擊武器,我們反而安心了——因為這說明他并沒有抓住重點,反而把力氣花在了表演上。
參考資料:
試論種姓制度對印度現(xiàn)代化進程的影響.鄭州大學文學院.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45期:印度發(fā)展面臨的挑戰(zhàn).觀察者.2020-09-10.
歷經(jīng)七十年依舊“如草芥” 印度2億“賤民”難闖種姓關(guān).環(huán)球時報.2017-07-27.
“印度東北人”,受盡歧視70年.環(huán)球時報.2017-07-17.
從“對華情緒”透視印度媒體生態(tài).環(huán)球網(wǎng).2017-09-25.
編譯局|《時代》專訪莫迪:下一個全球性大國印度.澎湃新聞.2015-05-14.
剛剛,印度總理莫迪這樣公開嘲諷中國!.地球日報.2018-01-10.
為抵制中國貨吐槽象頭神像“眼睛小”?莫迪被批種族歧視.觀察者.2025-05-29.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