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邳州蒜田里,62歲趙炎弓腰拔蒜,腰部刺痛是日常寫照。她們曾是工廠工地骨干,45歲后卻因年齡被城市產業升級拋棄。
河南周口太康勞務市場,數百大齡女工等活,隨季節像候鳥輾轉各地。春天采茶,夏天拔蒜,秋天摘枸杞,冬天進廠打零工,土地成最后棲身所。
49歲楊承蘭開6年工地電梯,超齡后只能憑務農技能在土地尋生機。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建筑業女性農民工占比36.6%,但處境堪憂。
智能化設備普及,大齡女工加速邊緣化,城市容不下,農村成唯一退路。
68歲阿婆養老金微薄,種地收入少,為不拖累兒女,超齡仍外出打工。她算過賬,老兩口年養老金3000元,種地純收入1000元,支出卻不少。
短期看,她們滿足農業季節性用工需求,也為家庭帶來一定收入。
但長期高強度勞作損耗身體,失去勞動能力后,養老醫療成大難題。甘肅枸杞林里,王彩鳳被烈日炙烤,監控下連偷懶都要小心翼翼。勞務中介不規范,虛假宣傳計酬方式,女工們常滿懷期待卻失望而歸。
產業升級提高用工門檻,農村保障不完善,適合崗位稀缺,多重壓力下求生。發達國家為大齡勞動者提供技能培訓,我國在這方面的支持還有待加強。她們用粗糙的雙手、佝僂的背影,撐起家庭經濟重擔,訴說生活不易。
曾在東莞流水線站立16小時的手,如今在農田里重復著機械的勞作。當城市發展拋棄她們,土地接納了她們,卻也承載著她們的辛酸與無奈。我們享受城市便利時,是否該想想這些在土地間奔波的大齡女工?
她們的故事不該被忽視,她們的困境需要社會更多的關注與幫助。
政府應完善農村社保,加大技能培訓,企業要規范中介,保障權益。社會需給予尊重,讓她們在土地上勞作時,能感受到更多溫暖。
未來幾天,她們仍會在土地間流動,為生活奔波,為家庭付出。但何時能有更穩固的保障,讓她們不再為生計發愁、為未來擔憂?
希望那一天早點到來,讓每一位大齡女工都能有尊嚴地生活。
她們的堅韌值得敬佩,她們的遭遇值得深思,別讓土地成為最后的無奈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