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突襲岫巖!氣象臺發布橙色預警信號。
7月5日起遼東半島將迎來持續強降水。岫巖滿族自治縣累計降雨量預計達150毫米,局部地區突破200毫米。
龍潭灣景區已暫時關閉游步道,十面大坡登山路線出現多處滑坡。這場雨來得忒不是時候!
正值暑期旅游旺季,全縣23家景區日均接待量剛突破3萬人次。大石湖瀑布水位暴漲3米,原本清澈的溪流變成渾濁激流。
景區門口賣雨衣的老王頭直嘆氣:"昨兒個還賣出去兩百件,今早全退回來了。"數字很嚇人但更揪心。縣農業局初步統計,暴雨導致1.
2萬畝農田受淹,其中玉雕原料產地哈達碑鎮就有800畝。那些等著秋收的玉米地,現在泡在水里像一鍋粥。
農技站老張蹲在地頭直嘬牙花子:"再泡兩天,今年收成要減三成。"專家說這次暴雨不尋常。往年這時候頂多下點毛毛雨,現在卻像天捅了個窟窿。
氣象臺小劉翻著數據直搖頭:"三天降水量頂過去半個月,這在岫巖氣象史上排進前五。"游客們可遭罪嘍!
花熙文旅小鎮的滿族婚俗表演臨時改成了防汛演練,雨桐博物館地下展廳開始進水。
最慘的是那些參加中高考優惠的學生,剛拿出準考證就聽見廣播喊撤離。沈陽來的小李同學抹著眼淚:"攢了半年的零花錢,結果就看了一天烏云。
"政府反應還算快。連夜調來30臺抽水機,重點保護玉雕產業園和古建筑群。文旅局老馬帶著人挨個賓館敲門:"各位對不住啊,等天晴了免費請大家看太平鼓舞。
"這話說得漂亮,就是不知道雨什么時候停。農民們更關心地里的莊稼。楊家堡的老周蹲在房檐下算賬:"一畝玉米少收200斤,十畝就是兩千斤。
"他媳婦在旁邊直戳他脊梁骨:"現在知道愁了?早讓你挖排水溝非偷懶!"這事兒鬧得!
網上有人說暴雨是開發旅游的報應,馬上被本地網友懟回去:"咱岫巖搞的是生態旅游,玉雕廠都裝雨水回收系統了。"吵來吵去也沒吵出個結果,倒是把#岫巖暴雨#吵上了熱搜。
未來三天才是關鍵期。
氣象臺最新預報顯示,7月6日降雨強度最大,可能伴隨雷暴大風。
縣里已經組織200人的搶險隊,重點盯著洋河沿岸的七個村。防汛辦老王嗓子都喊啞了:"寧可十防九空,不能失防萬一!"玉雕師傅們倒挺淡定。
哈達碑鎮的老師傅邊雕玉佩邊說:"岫玉泡水反而更好雕,就是工期得延后。"這話聽著像自我安慰,但柜臺里那些玉鐲子確實更水潤了。
最讓人擔心的是地質災害。
國土局監測到臥鹿山出現兩處裂縫,效圣寺的游客全轉移到鎮中心小學了。
校長老吳撓著頭皮發愁:"課桌當床鋪還行,就是孩子們明天期末考試可咋整?"暴雨里的暖心事也不少。
民宿老板免費給滯留游客煮羊湯,出租車司機組成愛心車隊送考生去高鐵站。大石橋來的王師傅連跑三趟,后座濕漉漉的還笑著說:"咱岫巖人實在,不能讓人戳脊梁骨。
"這事兒您怎么看?是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繁,還是城市排水系統跟不上?歡迎在評論區聊聊。
記得關注我們,獲取最新天氣預警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