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開年以來,幾乎每隔幾天我們就能看到大模型之間不斷地升級與超越。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提示詞”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無論模型本身多么強大,最終的用戶體驗仍然取決于我們?nèi)绾闻c它對話,如何“引導”模型發(fā)揮出最佳水平。
所以,一年前的提示詞技巧已經(jīng)不適合今天的我們了。那些曾經(jīng)的"萬能模板",如今可能只會得到平淡無奇的回應;而過去簡單的指令式提問,現(xiàn)在需要更精細的思維引導。下面,我們將通過幾個方面,來解析更為科學的提示詞框架和AI協(xié)作技巧,將AI從"被動執(zhí)行者"轉(zhuǎn)變?yōu)?主動思考伙伴"。
提示詞框架:構建高效溝通的基礎
如今,提示詞框架已成為提升人機協(xié)作效率的關鍵工具。一個設計良好的提示詞框架能帶來多方面的價值:
首先,它能顯著降低溝通成本。通過結構化要素——包括明確角色定位、輸入要求、背景信息和輸出預期——可以大幅減少模型對需求的誤判。同時,統(tǒng)一的風格要求也使得團隊成員之間的提示詞交流更加順暢,避免了因表達差異導致的理解偏差;
其次,框架能有效提升輸出質(zhì)量。當明確指定AI的角色身份、預設輸出結構并設定評估標準時,模型的響應往往能更精準地契合用戶預期。這種結構化設計相當于為AI提供了清晰的"思考路徑",減少了模糊地帶產(chǎn)生的低質(zhì)量輸出。此外,不同AI工具往往需要差異化的提示策略,通過框架調(diào)整角色設定、輸入格式等要素,我們可以針對特定模型的特點進行優(yōu)化。
最后,框架的設計本身就充分考慮了可優(yōu)化性。當需要改進提示詞時,結構化的框架能讓我們快速定位需要調(diào)整的環(huán)節(jié)——是角色定義不夠準確?輸入信息不夠充分?還是評估標準需要細化?這種清晰的優(yōu)化路徑大大提升了提示詞迭代效率。
讓我們從學習下面兩種提示詞框架開始。
RICE 框架:結構化提示的四大要素
1.Role(指定模型角色):定義模型在任務中的身份(如 “你是一位資深數(shù)據(jù)分析師”“你是科普博主”),引導其使用對應領域的知識與表達風格。
2.Input(明確輸入內(nèi)容):提供任務的具體素材(如問題、數(shù)據(jù)、文本片段),確保模型基于準確信息響應。
3.Context(補充背景信息):說明任務的應用場景、限制條件或前置知識,避免模型輸出偏離實際需求。
4.Expectation(清晰輸出預期):規(guī)定輸出的形式(如表格、報告、代碼)、詳細程度或重點方向。
CRISPE 框架:六大維度拆解任務
1.Clarify(澄清需求):先明確任務的核心目標,避免模糊表述導致模型誤解。例如“需解決的問題:如何用Python優(yōu)化數(shù)據(jù)可視化效率?”
2.Role(角色定義):指定模型身份。
3.Input(輸入):細化要求,明確輸入數(shù)據(jù)的格式、來源或處理方式。
4.Structure(輸出結構設計):預設輸出的框架(如 “分步驟說明+代碼示例+注意事項”),讓結果更規(guī)整。
5.Prompt(核心指令):用具體動作詞引導模型(如 “生成”“優(yōu)化”“診斷”),避免抽象指令。
6.Evaluate(結果評估標準):提前設定輸出的驗收條件(如 “準確率需≥95%”“代碼無報錯”;確保生成的方案在實際場景中可落地,附可行性測試步驟)。
從60分到90分:高階提示詞技巧
有了上面的提示詞框架我們能輕松寫出60分的提示詞。如果想要更近一步,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技巧來不斷優(yōu)化。近期,現(xiàn)任Anthropic首席產(chǎn)品官Mike Krieger在一次訪談中分享了他是如何將大模型從一個“工具”轉(zhuǎn)變?yōu)橐粋€強大“伙伴”的幾個技巧。
技巧一:從“指令執(zhí)行者”到“思維伙伴”的心態(tài)轉(zhuǎn)變
不要直接問“我該怎么做”。不要將大模型僅僅看作一個等待指令的工具,而要把它視為一位能夠與你平等對話、激發(fā)思考的“虛擬協(xié)作者”。
首先,別急著提問。先分享完整思路和背景信息,甚至可以是一份粗糙的初稿,然后提出開放性問題;
提出開放性問題:“這是我的初步想法,你看到了哪些盲點?”“我可能陷入了哪些思維定式?”
你還可以讓AI挑戰(zhàn)你的假設:“基于這些材料,你能否提出一個與我完全不同的視角?”
技巧二:突破模型的友善邊界
大模型通常被訓練得非常友善和樂于助人,所以在進行創(chuàng)意批判或風險評估時,你需要主動打破這層“禮貌”的屏障——與其問“這個策略哪里可以改進?”,不如直接下令:“對我狠一點,直接告訴我這個策略哪里有問題。”
使用更直接、甚至略帶情緒化的指令。你可以嘗試使用這樣的詞語:
“請用最嚴厲、最挑剔的眼光來審查這份方案。”
“把這個想法噴得體無完膚,找出它所有的致命缺陷。”
“別給我鼓勵,我需要的是最坦率、最尖銳的批評。”
技巧三:激發(fā)深度推理
對于需要復雜推理的任務,一個簡單的指令“前綴”可能會解鎖模型更深層次的計算和思考路徑。例如,在處理復雜問題時,在提示詞中加入一句“think hard(認真思考)”就能引導模型調(diào)用不同的、更強大的推理流程。
當你希望得到更高質(zhì)量的分析、代碼或解決方案時,可以在指令中明確地加入類似語句:
“請一步一步來推理,并展示你的思考過程。”
“在回答之前,請進行深度分析。”
“認真思考以下問題,并給出詳盡的回答。”
技巧四:提供“原料”而非空談
高質(zhì)量的輸出,源于高質(zhì)量的輸入。你提供給模型的上下文信息越豐富,它產(chǎn)出的“成品”就越精準、越有價值。
將模型想象成一個需要消化信息才能工作的顧問。在提問前,盡可能地提供所有相關的背景材料:項目文檔、數(shù)據(jù)報告、會議紀要、甚至是你之前的思考片段。
技巧五:讓模型成為你的提示詞教練
你可以直接向任何大模型請教:“我希望你幫我完成【XX任務】,為了讓你能給我最好的結果,我應該如何向你提問?請給我一個理想的提示詞模板,并解釋為什么它有效。”
技巧六:從“一問一答”到“共同構建”
不要期望通過一次完美的提問就得到最終答案。真正高效的交互,是一個持續(xù)迭代、共同構建的過程。
將模型視為你的“伙伴”或“同事”。把大任務分解成小步驟,與模型進行多輪對話。在每一輪都提供清晰的反饋,不斷修正和引導,共同逼近最終的完美方案。
寫作場景中的AI協(xié)作技巧
用AI輔助寫作,甚至直接使用AI生成稿件,是很多人都曾有過的經(jīng)歷。但是,AI寫作雖然在速度上無可挑剔,在質(zhì)量上就會有些差強人意了——文章雖然結構完整、語法正確、邏輯清晰,卻總是無法走進我們的心里。
這種"正確但乏味"的寫作困境,是AI寫作的本質(zhì)造成的——它只是概率統(tǒng)計的游戲,能模仿人類語言的外殼,卻無法復制人類思維的內(nèi)核;它掌握了海量信息,卻無法像人類一樣將知識轉(zhuǎn)化為鮮活的體驗。
我們用AI輔助寫作時,如何破解這個困境?這有兩個技巧或許能幫到你:
技巧一:別“說明”,請“放電影”
讓你的寫作“可視化”。理解的本質(zhì)不是一堆文字,而是畫面、是情感、是體驗。好的寫作者,是在讀者的腦海里“放電影”,而不是背誦產(chǎn)品說明書。
比如,你想表達一個概念,別只說“一個刺激物”,要說“一只毛茸茸的小兔子”;別空談“范式”和“框架”,講一個“例如……”開頭的故事。
所以,在與AI協(xié)作時,我們需要注意這一點:我們是導演;AI則是金牌后期團隊。我們負責提供劇本的核心——那些充滿畫面感的個人經(jīng)歷、那個只有你才想得出的絕妙比喻;而這些內(nèi)容交給AI后,他們可以幫你搭建場景、組織語言、優(yōu)化節(jié)奏。你負責提供有血有肉的“人性”,AI負責構建工整優(yōu)雅的“骨架”。
技巧二:使用AI刪減冗余
“刪減”往往能奇跡般地提升文章的質(zhì)感。所以寫完初稿后,你可以大膽地把文章扔給AI,然后下達指令:“幫我把這段話縮短30%,但保留核心意思,讓它讀起來更有力。”
你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AI能毫不留情地砍掉那些你“覺得很美”但其實毫無必要的詞句,讓你的文章瞬間清爽、精悍。它就像一個冷酷但高效的健身教練,幫你減掉文字的“贅肉”,亮出結實的“肌肉”。
總而言之,如今,我們與AI協(xié)作時,不應該再采取簡單的問答操作了。不要把AI當成一鍵生成答案的“傻瓜相機”,而是把它看作思維的“外掛”——你來掌舵,負責思想的深度和情感的溫度;AI來劃槳,負責信息的組織和語言的效率。
參考資料:
1.《一年前的提示詞技巧已經(jīng)落伍了?Anthropic CPO 揭秘7個AI協(xié)作新玩法》,@AI趨勢全天候;
2.《如何高效撰寫優(yōu)質(zhì) Prompt?提示詞框架+優(yōu)化方法分享》,@二進制茶館
壹
貳
叁
肆
伍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