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梔子花盛開季,走進清晨的連云港市海州區朐陽街道梔子花種植基地,在直播間里,朱文彬和直播團隊正熱情洋溢地向屏幕前的網友們推介著新鮮采摘的梔子花束。鏡頭下,帶著露珠的瑩白花朵嬌艷欲滴,馥郁的香氣仿佛透過屏幕撲面而來。作為擁有百年種植歷史的特色農產品,“朐陽梔子花”不僅成功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證,更通過直播電商、5G等現代手段得以走向全國。這朵朵綻放的“致富花”,從“藏在深閨無人識”到“云端暢銷香萬里”,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
朐陽梔子花。圖片來源/紫牛新聞
自古以來,朐陽地區就是花卉種植地。海州朐陽地處錦屏山北麓,微酸性的土壤正適宜梔子花的生長。據地方文獻記載,武則天曾將石榴賜予海州種植,如今的海州區朐陽街道,依舊保留著“花園組”“花園路”等歷史遺存,訴說著這片土地與花卉的深厚淵源。清末,從海州東門外“楊家花園”的第一株扦插苗開始,梔子花在這片土地得以扎根,民國時期,鄉紳謝希愚將佃戶轉為專業花農,更讓朐陽成為遠近聞名的花卉之鄉。
如今,朐陽的梔子花產業已形成規模——6個自然村、300多戶花農、500余人常年從事梔子花種植,總面積達300余畝,擁有60多個花卉大棚,近3萬平方米種植空間,成為連云港最大的梔子花基地。朐陽街道還創新培育體系,智能調控生長周期,將花期提前7-10天,讓朐陽的梔子花更添獨特的品質,其葉片寬大厚實,單朵花直徑可達8-10厘米,花瓣呈現出獨特的重瓣形態,層層疊疊,質地如玉;香味清甜馥郁,深受消費者的喜愛。憑借這些優勢,梔子花遠銷安徽、河北、河南、天津等省市,年銷售超200萬盆,年均銷售額約800萬元。2022年4月,朐陽梔子花更是成功獲批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與陽山水蜜桃、盱眙龍蝦等共同構成江蘇特色農業的“金字招牌”
然而,盡管擁有百年歷史和地理標志認證,傳統銷售渠道單一、大棚技術落后等問題仍讓梔子花產業面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每年花期,看著好花爛在枝頭,心里真不是滋味。”一位花農這樣回憶。2024年回鄉創業的朱文彬團隊讓這一情況出現轉機,起初,他們用抖音賬號進行直播,但是現場冷清,單場銷售額不足千元。赴浙江學習后,團隊將直播間搬進花田,策劃“梔子花語:永恒的愛與約定”主題直播,用田園風光和花農勞作替代單調的產品展示。“網友看到的不僅是商品,更是鄉村生活的美好。”朱文彬說。這樣的創新很快受到了網友的關注,直播間單月銷售額突破15萬元,線上銷售的渠道得以擴大。
朱文彬和梔子花。圖片來源/紫牛新聞
直播帶貨的火爆悄然改變了花農的觀念。起初質疑“年輕人瞎折騰”的徐大爺,在看到自家梔子花快速售罄后,主動提供大棚支持團隊拍攝和實驗。在他的帶動下,更多種植戶加入合作,共同探索產品升級。2025年5月底,30余萬株梔子花提前一個月售罄。團隊并未止步,而是依托直播積累的品牌影響力,開發梔子花香薰、洗衣液等衍生產品,已與兩家企業達成合作意向。“我們要把每一朵花的價值最大化。”朱文彬這樣表示。
而在歷史的進程中,梔子花的香氣早已浸潤了街頭巷尾的每一個角落,從“梔子花——五分錢一朵”的吆喝聲,到耳熟能詳的物候諺語“梔子花開,梅雨來”,再到如今《相約到海州》歌詞中所唱:“喜悅在腳下,身旁開滿了梔子花。”梔子花為當地人賦予了花香與聲音的共同記憶,如今,這些白色花朵不僅承載著民間記憶,更帶來了經濟收益。從滯銷愁云到“云端”飄香,小小直播間,凝聚起鄉村發展的強大合力,或許,這才是傳統農業擁抱數字時代的生動寫照。
文/李梓昕
資料來源:中國江蘇網、新華網、連網、揚子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