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蠶蛾科—巨大蠶蛾亞科(上):天蠶
真核生物域
動物界
真后生動物亞界
蛻皮動物總門
節肢動物門
六足亞門
昆蟲綱
有翅亞綱
新翅下綱
鱗翅目
有喙亞目
異脈下目〈韁翅下目〉
蠶蛾總科
天蠶蛾科〈大蠶蛾科〉
巨大蠶蛾亞科
巨大蠶蛾亞科(學名:Attacinae)是屬于大蠶蛾科下的一個亞科。
1.柞蠶屬
柞蠶屬(學名:Antheraea)鱗翅目大蠶蛾科的一屬昆蟲。
(1)形態特征
前翅外線紫紅色,傾斜度大,在中室部位有一外向的深色紋:頂角外突,較尖。
(2)天蠶
天蠶(學名:Antheraea yamamai)是指鱗翅目大蠶蛾科的中國天蠶,又名山蠶,日本稱日本柞蠶,一種吐絲昆蟲。絲為高級紡織原料。一化性,完全變態。幼蟲4眠5齡,全齡50~60日。1齡幼蟲體黃綠色,2齡起呈綠色。成蟲多為橙黃色。小蠶在中國東北地區可在室內插枝飼養,大蠶則放養柞(櫟)林中,在人工管護下任其覓食。絲長約600米左右,纖度5~6旦〔1旦(D)=0.111112×10-6kg/m〕,強力和伸度分別為桑蠶絲的2.5倍和1.5倍,經繅制后能保持其固有的綠色天然色澤。織品柔軟,無褶皺。天蠶生長在靠近江河湖澤林子里的柞樹上。這里的林地潮濕,野草茂盛,很適宜天蠶的生活。
①傳說歷史
天蠶衣古時人們還把天蠶蛾叫“神蛾”,把天蠶叫“神蠶”。傳說是因為在唐朝皇帝登基慶典時,從天上掉下來一個綠色的蠶,被認為是上天賜給的吉祥神物,皇帝封它為“天蠶”,因此得名。天蠶絲一直被皇帝封為宮廷御用品,民間只有少數武林高手用天蠶繩、袋破除邪術。古代帝王把天蠶絲制成品作為十分珍貴的“國禮”賞賜友邦君主和使節,香港金庸小說中把天蠶絲描繪得神妙無比。
據史料記載,每個朝代凡是天蠶的出現都會跟著一個鼎盛時期的出現,舊唐書《唐太宗本記》記載貞觀十三年產量最多。傳說天蠶是吉祥神物,能帶來好運吉祥如意也不是妄言。
天蠶絲比家蠶絲堅韌,我國古代的讀書人都喜歡穿天蠶絲制作的衣服,并將天蠶絲制作的衣服稱之為“儒衣”。唐代皇甫曾的詩歌《送裴秀才貢舉》寫道:“儒衣羞此別,去抵漢公卿。賓貢年猶少,篇章藝已成。臨流惜暮景,話別起鄉情。離酌不辭醉,西江春草生。”這里的“儒衣”,即儒服,是以天蠶絲制作的衣服,借指儒生。
后世的武俠小說家在他們所寫的武俠小說中,也極力渲染“天蠶衣”———一種武林人士不惜以性命相搏的寶物,因為“天蠶衣”可以刀槍不入。這當然只是小說家的夸張想象,不過,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天蠶絲的堅韌和珍貴。
②形態特征
天蠶的幼蟲、蛾、蛹、卵的體積與體重,約為桑蠶的2倍左右。其外部形態與桑蠶、柞蠶比較,具有許多明顯的特征,生活習性具有獨特的特點。尤其不能馴化的野生特性表現強烈,如好動性、喜濕性、假死性、群集性、羞交性等。天蠶的野生性未經馴化,人工飼養技術要求較高。
以南嶺天蠶為例,在當地自然條件下,其世代經過為: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蠶卵逐步孵化為幼蟲,經50天左右。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吐絲作繭化蛹,蛹期25~30天,于8月上旬化蛾產卵,蛾期7~10天,以卵越冬,屬一化性,卵期260~270天,于第二年孵化。
③生活習性
天蠶絲是無價之寶,被稱之為賽過黃金的綠色軟寶石。天蠶生長在靠近江河湖澤林子里的柞樹上。這里的林地潮濕,野草茂盛,很適宜天蠶的生活環境。每年七八月,天蠶蛾把卵產在柞樹枝干上,然后隨風吹雨打,天蠶卵便落到樹下草叢中,被泥土枯葉覆蓋著,卵在這種環境的保護下越冬。第二年當柞樹長出嫩綠的枝葉時,卵孵化出幼蠶爬到柞樹上食柞葉,經過四十天左右的生長后作繭。天蠶生長過程中最怕干旱,一旦干旱就會發生寄生螺。幼蠶食了帶有寄生螺卵的柞樹葉后便會腐蝕爛掉。如果林地缺少草芥或密不透風,蠶卵落地不能被枯葉覆蓋上,便會在冬天被凍死。因此,天蠶對生活環境要求苛刻,否則將無法生存。當今世界上產天蠶的國家寥寥無幾。
④分布范圍
柞樹葉天蠶生長在靠近江河湖澤林子里的柞樹上。這里的林地潮濕,野草茂盛,很適宜天蠶的生活。而我國只有黑龍江、吉林省少部分山間湖畔的柞林中有天蠶,寧安便是天蠶的繁殖基地。三十年前,寧安人發現鏡泊湖畔的柞葉林中深淺綠色的橢圓形東西不知何物。經專家鑒別,此物就是天蠶。一九八二年,新華社《半月談》刊發了黑龍江省何宗躍拍攝的天蠶照片,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每到麥收季節,寧安的男女老幼涌進湖畔的林子里采集天蠶。省內的有關部門也專程來寧安收購天蠶,加工制絲。
⑤使用價值
天蠶絲天蠶絲是天然蔥綠色,并且折光性很強,有七彩光點,有絲中“鉆石”的美稱。天蠶絲所含的20多種人體必需的物質和微量元素的比例與其他蠶絲不同,天蠶絲的結構及絲的形成和截斷面都與其他絲不同,它含有大量對人體有益的物質,著名的醫書《大同敘方》中記載天蠶繭是名貴藥材,有強身益氣功效,深受國際友人歡迎。天蠶絲的柔韌性強于其它絲種,是織造紡織品的好原料。
天蠶絲有很強的遮擋紫外線功能。普通的蠶絲只能遮擋紫外線中波長較長的部分,但是天蠶絲還能阻止短波紫外線穿過。其單絲截面呈不規則扁平狀,扁平度最小值在12.5%以下,而桑蠶絲為60%左右,這是絲具獨特光澤的主要原因。而且,天蠶纖維膨松,柔軟性好,吸汗傳濕性和耐酸性優于桑蠶絲。天蠶絲可以織成高雅、華貴、舒適的超級衣料,還可以與毛、彩色棉等其他天然纖維混紡成復合織品,制成各種豪華高檔的服裝、飾品和工藝品。
天蠶絲的昂貴不僅是因為它獨特的物理性質,還因為它具有與其它絲種不同的元素含量和比例。
天蠶絲主要成份為蛋白質,它的營養成份能增強人體皮膚活力。絲素和絲膠均由近20種氨基酸組成,其中甘氨酸、丙氨酸含量特別高。天蠶絲絲素膜降解后被人體吸收,能迅速補充人體在創傷條件下流失最多的增強免疫力的丙氨酸和對肌肉功能十分重要的甘氨酸,是迄今人類最理想的人造皮膚的材料。
⑥研究價值
而我國只有南嶺山脈、黑龍江、吉林省少部分山間湖畔的柞林中有天蠶,寧安便是天蠶的繁殖基地。三十年前,寧安人發現鏡泊湖畔的柞葉林中深淺綠色的橢圓形東西不知何物。經專家鑒別,此物就是天蠶。一九八二年,新華社《半月談》刊發了黑龍江省何宗躍拍攝的天蠶照片,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每到麥收季節,寧安的男女老幼涌進湖畔的林子里采集天蠶。省內的有關部門也專程來寧安收購天蠶,加工制絲。1990年,湖南科委科研人員陸秀娥領導的科研組在湖南省境內的南嶺山脈發現南方天蠶,并取名為“南嶺天蠶”。附圖:天蠶繭[英文]:Antheraea yamamai;giant silkworm [解釋]:鱗翅目大蠶蛾科吐絲昆蟲。又稱山蠶。絲為高級紡織原料。一化性,完全變態。幼蟲4眠5齡。小蠶可在室內插枝飼養,大蠶則放養柞(櫟)林中,在人工管護下任其覓食。絲長約600米左右,纖度5~6旦,強力和伸度分別為桑蠶絲的2.5倍和1.5倍。經繅制后能保持其固有的天然綠色。織品柔軟、無皺褶。
⑦商業價值
在國外,一些貴族還依然保持古老的傳統觀念,凡是外國商人來中國購貨時都說,他們非常喜歡天蠶絲制品,認為可保平安、吉祥如意,能帶來好運。用天蠶絲在服裝和飾品上點綴一點點,價格驚人的昂貴,而且是當吉祥符用。他們把點綴天蠶絲的服裝做為世代相傳的寶貝珍藏,多把天蠶絲制成神殿里用的縵和簾,用來供養至高無上的神佛。所以我國天蠶絲剛剛發現,外商都紛紛爭相大量搶購,出口價最高時曾賣到人民幣3萬元/公斤。天蠶的出現也給我國帶來了經濟的繁榮和昌盛。上個世紀末,日本商人帶來的一份報紙報道的新聞消息記載,當時“出土了一座千年古墓,其中所有的紡織品都風化成碎片了,只有木乃伊身上的一件衣服還完好,并且有一定的拉力,經化驗后,證明是中國一千多年前的天蠶絲制作而成的”。因此,國際市場上持續了長時間的天蠶絲熱潮,外國商人瘋狂地搶購天蠶絲原料。由于野生天蠶絲稀有和十分昂貴,我國自己一直沒有天蠶絲制成品,那時只出口原料。我們天蠶絲珍品已經試制出來了,這是我們紡織絲綢服裝業的驕傲。
⑧蛹的藥用
天蠶蛹世人都說蟲草補,天蠶更比蟲草好。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把蠶蛹蒸煮入宴成美食佳品。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就有“以蠶蛹御宴客”的記載。據《本草綱目》所載:蠶蛹味咸辛、性平、無毒,人食可強身健身,入藥可醫多病。近代醫學研究證實,蠶蛹含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能消除疲勞、補腎壯陽、補腦益肝、改善胃腸功能、增強體質和機體免疫能力。
天蠶是世界上非常稀有的野生彩絲蠶種,在中國少數深山里生長。天蠶蛹的蛋白質可占干重的50%左右,其中氨基酸的含量更加全面而均衡。此外,還含有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且以鋅、鎂含量最高。
經常食用天蠶蛹預防和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嬰幼兒佝僂病、缺鐵性貧血等,特別是對肝炎、腎炎以及糖尿病有神奇療效,又能配合放療、化療作用、防止白血球減少。它的脂肪組成75%為不飽和脂肪酸,其中亞油酸和亞麻酸含量較高,是生產治療高血壓和肝炎的“肝脈樂”及“脈通”、“益壽寧”的主要成分。從天蠶蛹中提取的抗菌肽對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球減少癥及其他白血病的治療有顯著療效。蠶蛹性味甘平,益精壯陽,常服使皮膚白皙。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