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2日凌晨上海交大通報“學生疑被校外人員毆打”事件之后,“大學校園不該開放”的聲音又起。這是意料之中的事。假如在發生毆打事件的背景下,反對大學校園開放者不及時利用這一鮮活的“依據”提高音調,那才會讓人感到意外。
有網友表示,該校一名學生在體育場訓練期間被飛來足球打中頭部,踢球者為校外兩小孩,該學生在與“肇事者”女性家長發生言語沖突后身體不適倒地,遭到持續腳踹、肘擊。而媒體記者搜索發現,有疑似該學生發文介紹事情經過時,承認罵過臟話。
在警方介入調查之后,此事原委和性質不難厘清。這么一起小糾紛居然發酵成上了熱搜的“公共事件”,讓人驚愕莫名。
無論從何種角度看,這起事件都和高校關不關上大門沒有必然關系。換言之,這種事,大門內外,都可能發生。假如這事發生在校外,又該如何看待?難道還要對外出的大學生“禁足”不成?所以,以此事件為由,主張關上高校大門,邏輯上并不暢通。
令人遺憾的是,“大學校園開放難”并不鮮見。2023年12月,北京大學工學院一副教授“跨欄”進入北大校園的舊聞引發的喧囂,一時難消。
7月2日,在一則“新華網視評”中,新華網評論員直言一些校園大門“欲開又止”:有的采取網上預約“限制性開放”,但不是名額太少就是預約程序繁瑣卡頓;有的像是“擠牙膏”,沒預約平臺不說,還僅限周末刷身份證入校;有的干脆完全封閉不讓進。
高校開放難現象頻發,阻礙了校內校外的良性交流和資源共享,有違大學的開放包容精神。
教育部曾表示,大學校園更好向社會公眾開放,有利于大學更好融入社會、服務社會。依賴公共財政維系和保障的公共教育資源,尤其應該打開“胸襟”,而不是與校外群眾形成深度隔閡。
近年來,圍繞此類現象和話題,現代快報多次刊發評論員文章表明立場。例如,《大學和景區“敞開胸襟”到底難在哪》一文提醒:高校大門敞開,是多年前就有過的常態;《校園開放,北大不妨“一步到位”》一文提出:關鍵是,管理者愿不愿跳出管理“舒適區”,以更加積極、包容的心態,面對社會和公眾。
其實,個中道理并不深刻。但一些高校不管不顧,依舊按照自己的喜好,給群眾“入校”設置障礙,令人遺憾。
當然,大學的苦衷和管理難題,也應被正視。如何在兼顧高校正常管理秩序和氛圍的前提下,建立起科學的開放機制,令校園安全問題和群眾合理訴求都得到呼應,是一個嚴肅而深刻的命題。
回避和敷衍,不是辦法。積極回應民聲,積極改良管理機制,才是可取之道。
值得一提的是,對社會人員入校百般限制和對大學生外出實行“中小學模式”、把大學生當成中小學生管理,可謂“一體兩面”,集中暴露了一些高校管理思維落后、治理能力不足的問題。
是時候深刻反思和解決這個問題,從而更好展現高校的親民形象了。
現代快報/現代+首席評論員 戴之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