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霏
近日,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在招生簡章中寫明,將面向本科生開設如動車組檢修技術這類專科課程,計劃招生135人,引起社會熱議,輿論場中蹦出“本升專”的調侃,很多人不解,一紙鮮亮的本科畢業證為何選擇了“向下兼容”之路?
這表面看似是令人驚訝的“學歷倒退”,何嘗不也是一次教育供需結構的理性回響?它宣告著職業教育正勇敢掙脫那條僵硬冰冷的“唯學歷”單行道。
學歷與技能的“愛情長跑”,有時需經歷曲折的磨合。國家統計局一組數據展現真實圖景:一項包括9萬多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調查顯示,約44%的企業反映招工難是他們面臨的最大問題,很多企業反映,一線的普工難招,高技能人才難招,技術工人難招。企業不是不愿雇傭大學畢業生,而當許多本科生懷著“天之驕子”般的期望求職時,人才市場對“能迅速上手的實踐者”的需求同理論教育培養“脫節”的現實便如兩道平行鐵軌——各奔東西,讓用人單位難覓所需,讓不少青年徒呼奈何。“讓一輛奔馳車專門跑去拉土豆”,這般配置失衡,最終結果是既“跑不快”又“拉不多” 雙方都徒增壓力。
當下的人才供需瓶頸,倒逼高等教育機構不得不認真反思,奮力轉向。《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系列政策便正是有力的催化劑與指向牌,職業教育作為另一種重要路徑的定位日益清晰,戰略地位日益鞏固。當“唯學歷”的壁壘逐漸被破除,從本科走向專科這條看似向下,實際上拓寬發展通途的道路被悄然打通,又何嘗不是一種柳暗花明?專業人才的實踐能力與職業教育質量越來越獲得廣泛認可——對青年而言,學歷本就不該是攀爬的唯一階梯,能力階梯同樣值得向上攀登。
當高技能崗位虛位以待、本科畢業生選擇職校打磨技能之際,學歷的所謂“降格”,實為一種理性“復位”。這不僅是對“唯學歷”這一舊模式的勇敢跳脫,更是對個人理想更自由、更多元之追求的真實描摹,讓廣大青年從學歷包裹中探出身來,“用腳投票”去追尋真正職業價值之路。
每一顆螺絲釘未必都要鍍金,但每一顆都不可或缺,都需要堅實可靠。當社會在“學歷高塔”的尖頂上膨脹時,“本升專”這一靜水流深的理性軌跡,卻恰恰為高塔注入了堅實基礎。學歷與技能、本科教育與職業能力,在時代的長跑中不應相互排斥,而應如“比翼雙飛鳥”,不斷交織融合——共同服務于一個更具韌性與活力的社會有機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