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報告訊(李紅錕)7月1日,鄭州經貿學院12名大學生走進中華老字號盛田農業百年粉坊,開展社會實踐。他們深入禹粉非遺工坊,探尋一根純紅薯粉條的五代堅守、十八道非遺工藝、二十五種營養、五十九秒吃鮮粉,體驗按制藥的標準生產紅薯粉條的數字智能化生產全過程,收獲滿滿。
同學們首先參觀了中國禹粉文化博物館,館內陳列著六百余件展品,涵蓋了黃河流域農耕時代的相關工具和手工制作“禹粉”的器具,從明末清初到建國初期的珍貴老物件,讓同學們仿佛穿越時空,真切感受到了粉條制作工藝在歷史長河中的傳承與發展。
隨后,同學們來到“禹粉”非遺工坊,通過VR觀看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禹州粉條制作的十八道傳統工藝,每道工藝的精細讓同學們驚嘆不已,紛紛駐足拍照,記錄下這些珍貴瞬間。
在數字智能化生產車間,按制藥的標準生產紅薯粉條的現代化生產設備和高效的生產流程讓同學們大開眼界。盛田農業不斷研發先進技術,不僅實現了紅薯鮮粉條的智能化生產,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而且獲得了19項實用新型專利,獲批“河南省紅薯產業開發及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功能食品綠色制造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在這里,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完美融合,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
作為“河南省中小學專項性社會實踐教育基地”“河南省本科高校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盛田農業通過中國禹粉文化博物館、“禹粉”非遺工坊,將非遺技藝轉化為可體驗、可傳播的研學場景。這種“非遺+文旅”模式,讓非遺傳承從“博物館陳列”走向“大眾參與”,讓學生深度了解紅薯種植、古法漏粉、農耕文化等知識,真正成為非遺技藝的“活態課堂”。
此次社會實踐使鄭州經貿學院的同學們深化了對農業企業發展與鄉村振興的理解。大家深刻體悟了盛田農業百年粉坊的文化底蘊,也切身感受到了現代農業科技的創新活力。相信未來會有更多青年投身傳統產業,為其注入青春力量,推動這些珍貴的文化技藝在新時代創新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