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介意我直問吧——中國真正要小心的,是哪幾家?”1960年9月3日下午,蒙哥馬利在上海郊外的那間小樓里放下茶杯,凝視著對面的毛澤東。
那一年,英國的舊日榮光已被兩次世界大戰消磨殆盡。倫敦金融城再難左右全球,唐寧街決定讓這位功勛元帥來華“探風向”,既求經濟出路,也想摸清中蘇齟齬后的北京在打什么算盤。
毛澤東并未談香港,也沒計較英國在朝鮮問題上的舊賬,他只是淡淡一句:“只能有兩個——日本和美國。”短短十個字,讓老將軍沉默良久。
本文沿著這段對話展開,正應了標題里那句“60年代毛主席預言,有2個國家將來是中國的最大威脅”。為了弄清緣由,我們需要把時間軸往前撥。
1916年,22歲的毛澤東還在長沙師范,他掏出《時事白話報》,對室友說:“倭人終究要打到中國來?!碑敃r的日本不過剛從俄國人手里撈到南滿鐵路,沒人愿意相信這位湖南青年。二十一年后,盧溝橋的槍聲讓質疑者啞口無言。
1919年巴黎和會上,英法把天文數字的賠款壓在德國頭上。毛澤東寫信給友人:“再過二十年,德法必有大事。”1940年,德軍鐵流直插巴黎——又中一槍。多次命中要害的記錄,讓蒙哥馬利那句“你真是天生的戰略家”絕非恭維。
回到1960。為何偏挑日本?毛澤東解釋得直白:島國資源有限,野心卻無上限。從豐臣秀吉的“征韓論”到明治維新的“大陸政策”,目標始終指向東北亞大陸。美軍占領并未消掉軍國基因,只是換了個外殼。
隨后幾十年,日本GDP沖上世界第二,右翼團體開始鼓噪“正常國家化”。自衛隊擴編、解禁集體自衛權、防衛預算連年攀升——一步步印證當年的判斷。2023年東京提出五年43萬億日元的軍費計劃,更像是把“自衛”兩字撕得粉碎。
當然,今天的中國已非1930年代。無論在經濟還是科技層面,中日力量對比發生了天翻地覆的逆轉。毛澤東當年說“敵視與輕視都要命”,仍是一句管用的提醒:不能低估,也不必恐慌。
再說美國。毛澤東給出的理由更簡潔:“它要在全球稱王,而我們擋路。”1950年,美軍越過三八線,戰火燒到鴨綠江邊。打了三年,華盛頓意識到這塊“東方大地”不是隨手可捏的軟柿子,于是轉向經濟、科技、外交全方位遏制。
冷戰后,蘇聯轟然倒下,西方智囊們一度相信“歷史終結”。然而中國的崛起讓那場慶功宴草草收場。2018年,特朗普揮舞關稅大棒,供鏈重塑、芯片禁令、技術圍堵輪番上陣;2023年,美國國防戰略文件干脆把中國列為“唯一全面競爭者”。
毛澤東為何提前十幾年就決定“要有自己的核牙齒”?答案在這里。1964年,羅布泊蘑菇云升起,外電驚呼“東方巨響”。緊接著導彈、潛艇、衛星相繼上天入海,這條自主防務路線,被后來人稱作“底牌工程”。
有意思的是,偉人并未把目光停留在軍事層面。他一手推動的“三線建設”,把重工業、兵工、科研悄然搬進大山深處——既分散風險,也為后來西部開發埋下經濟火種。這份“威脅清單”最終變成一張“發展清單”。
六十多年過去,太平洋依舊波濤洶涌,日本在修憲邊緣試探,美國在關稅戰與芯片戰中反復加碼??善磮D放大來看,毛澤東那句“兩國最大威脅”的結論并非宿命論,而是一紙提醒:自己的路,得自己鋪。
再把鏡頭拉回那間小樓。臨別時,蒙哥馬利又問:“倘若他們真有敵意,中國怎么辦?”毛澤東抬手示意窗外盛開的木芙蓉,“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中國有十三億棵芙蓉,開得起,也折不斷?!?/p>
這句回答,比任何高深的戰略術語都直接。放在當下,它依舊有分量。我們無法改變他國的算計,卻可以決定自己的底氣與節奏。若問那兩大威脅是否還在——是的,但更大的變數,是中國本身的力量與心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