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風云變幻,印度的所作所為正不斷沖擊著國際道義底線。近日,印度又一次對巴基斯坦使出“陰招”,引發國際社會廣泛關注。
2025年6月30日,印控克什米爾地區雷阿西地區杰納布河上的薩拉爾大壩開閘泄洪。印度當地官員稱該地區強降雨導致水位上漲,為防未來更嚴重水患才開閘,還提醒當地人別靠近河流。然而,這看似“合理”的解釋背后,卻是毫無預兆的惡意行為。洪水如猛獸般涌入下游巴基斯坦,致使巴基斯坦2000萬人面臨流離失所的困境,極有可能引發嚴重洪澇災害。印度這種不提前通知、毫無協商誠意的行為,完全是把巴基斯坦往絕路上逼。
莫迪(資料圖)
回顧過往,印度對巴基斯坦的“水攻擊”早有跡可循。4月26日,印度就以強降雨為由,向烏里大壩放水,瞬時流量高達每秒4500立方米,相當于3個標準游泳池的水量在1秒內傾瀉而下。3個小時內,下游巴基斯坦旁遮普省馬格拉地區水位暴漲7.2米,釋放的洪水超過2.2萬立方米,相當于1.1個西湖的蓄水量。
5月8日,印度再次以暴雨為借口,開啟兩道閘門,導致巴基斯坦200人死亡,數十萬人轉移,旁遮普省和信德省農田大面積被淹。6月29日,雖此次泄洪水量未量化,但也引發了巴基斯坦中度洪水災害,對農田造成了損毀。這一系列泄洪事件,絕不是簡單的“技術操作”,而是印度蓄意為之。
從動機上看,印度此舉有著多方面的險惡用心。技術層面,印度官員稱大壩蓄洪超荷載,但實際情況卻是,若真為防潰壩,應采用持續性小流量泄洪逐步減壓,而非一次性傾瀉。更何況,印度自5月10日與巴基斯坦達成停火協議后,并未履行條約恢復供水,所謂的“技術需求”不過是其惡意泄洪的遮羞布。
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資料圖)
政治上,2025年“57空戰”讓印度顏面盡失,擊落印度戰機的巴基斯坦粉碎了莫迪“建設有聲有色大國”的神話。莫迪政府為挽回國際形象,試圖通過這種強硬姿態證明自身“實力”,在外交上無法壓制巴基斯坦,便用“水武器”給巴方“顏色看看”,國內極端民族主義者甚至叫囂要讓巴基斯坦記住得罪印度的代價。
地緣政治博弈方面,印度河是巴基斯坦的“生命線”,80%的灌溉區依賴印度河水灌溉,農業占巴基斯坦GDP的21%,45%的勞動力依靠農業為生,同時還提供全國30%的電力、60%人口的飲水。但印度憑借控制上游的優勢,在1960年《印度河用水條約》簽訂后仍不斷蠶食巴方權益。莫迪政府將“水與血不可并融”定為國策,巴基斯坦若不服從就斷水,反抗就泄洪,此次泄洪就是把水資源從“生存資源”異化為“戰爭工具”的典型表現。
巴基斯坦在這場“水危機”中處境艱難。經濟上,農業作為支柱產業遭受重創,糧食減產、農民破產,貧困與社會動蕩加劇;民生方面,4月斷水后旁遮普省2000萬人面臨飲水危機,6月洪災后農田損毀、飲用水源被污染,陷入“干旱-洪澇”的雙重災難循環;反制能力上,印度在印度河上游修建25座水電站,占全流域45%,遠超巴基斯坦的19座和中國的11座,形成“上游壟斷”優勢,巴方雖有反制意愿,但水利設施落后,短期內無力扭轉局面。
薩拉爾大壩(資料圖)
不過,巴基斯坦并非孤立無援。國際社會紛紛譴責印度的行為,聯合國多次呼吁其遵守《國際水法》,停止將水資源武器化,巴基斯坦的盟友如土耳其、沙特也公開支持巴方維權。更重要的是,中孟巴三國的合作為巴基斯坦帶來了希望。
6月19日,中國-孟加拉國-巴基斯坦三方副外長/外秘級會晤在云南昆明舉行,啟動機制化三邊合作,內容涵蓋貿易、海洋、水資源、氣候變化、農業、人力資源、衛生、教育、文化等多方面。中國企業正在巴修建的迪阿莫-巴沙大壩預計2028年完工,蓄水量達74億立方米,能將巴基斯坦水資源調控能力從20%提升至60%,裝機容量達450萬千瓦,可解決巴方電力短缺問題。
印度此次泄洪行為,徹底暴露了其“不負責任大國”的真面目,激化了印巴矛盾,也讓自身國際形象暴跌。在國際社會倡導和平與合作的今天,印度卻用“水武器”破壞區域穩定,其行為必將遭到譴責和抵制。而巴基斯坦在困境中積極尋求國際合作,依托中孟巴機制,有望在未來突破困局,實現穩定發展。莫迪若繼續執迷不悟,其行為終將讓印度輸掉未來,淪為國際棄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