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曹甲清
來源丨正經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約為2300字)
1
“你看你女兒多孝敬你啊!”
“……別個我有兒啊!”
落日柔和的余暉下,嘉陵江畔一個小區里,樹蔭茂密地舒展著,三角梅盡情地綻放著,青草葳蕤地挺立著,鳥語花香之中,幾個老太太正圍坐在一起閑聊。
回答問題的老太太更為年長,頭發灰白相間,面容清瘦,身板硬朗,步態穩健,聲音清亮,看上去思維也清晰。
她就是我的外婆,今年已經95歲了。她的話鋒,執念深深:兒子才是正牌的依靠,兒子才是真正的底氣。也難怪,養兒防老、女生外向,是傳統觀念,也是數千年的現實,對她們那一代人的影響,仍然根深蒂固。
更顯著一幕,在幾天前,小舅送她到我們家來。午飯及其前后,都談笑如常,小舅臨走時,剛一跨出門,她就站起來了,對著小舅,喊著的卻是二舅的名字:
“XXX,你走了,我吶?”
“你就在姐姐這耍噻,過段時間我再來接你。”
“吔,XXX,你怎么也這么耍賴皮了喔,你把我甩在別個這里做啥子,你走我也走!”外婆瞪著眼睛,一邊說一邊就往外走。
“外婆,就在這里耍,跟舅舅他們家一樣,都是自己家里。”我趕緊勸住。爸媽也勸說著。
又僵持了一會,外婆轉向她女兒,表情不太自然,說道:“那就在你這兒了哦,以后別說我賴在你這兒了哦,別趕我走哈……。”
坐下后,她嘴里又嘟囔了好一陣:“XXX,你怎么也學到賴皮了哦,把我扔到別個屋里了喔……。”
我們趕緊岔開話題,并示意還站在門口的小舅離開了。他身體強健,還在成都打工掙錢。
2
外婆出生在偏遠農村的一個富裕家庭,原本是寵愛備至的掌上明珠、千金小姐,但后來遭遇多種變故,也吃了很多苦。尤其是在丈夫過早去世、大兒子已成家、大女兒已外嫁、家徒四壁漏風灌雨、缺吃少穿的情況下,還得撫養另外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小兒子、小女兒才10來歲,每天眼睛一睜開,就有六雙眼睛眼巴巴地盯著,六張嘴巴嗷嗷地張著,等著要吃飯,個中艱辛,一言難盡。
那時,年齡稍長的二舅也就早早當家,年紀輕輕就撐起了大半邊天,成了外婆和他的弟弟妹妹們的最大依靠。
令人欣慰的是,子女們個個聰明能干且吃苦耐勞。改革開放后,在沒能讀多少書的情況下,紛紛外出打工尋找生計,從搬磚、補鍋、修鞋、擺地攤等又累又臟又不起眼的活干起,住最簡陋的房,吃最簡單的飯,一分一厘一點一滴地積攢,很快就在各大城市站穩腳跟,并漸漸地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能力,改善了生活,擴大了生意范圍。
到如今,分別在重慶、成都、貴州等城市攢下了不錯的家業和生意基礎。外婆的孫子輩,也大多被培養成了新時代有能力、有見識、有文化、吃苦耐勞的優秀兒女。
如今,外婆95歲了,仍然身板硬朗步態穩健耳聰目明,既來源于兒女們的呵護照料,也來源于兒女們辛辛苦苦攢下的經濟基礎。當然,長輩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還有:“那時候天天餓肚子,哪里想得到還會過上這么好的日子啊,要感謝改革開放感謝鄧小平啊!”
3
不過,美中不足的是,兒女多優勢多,缺點也明顯。加之時代留下的遺憾,外婆進入老年期以來,沒有了自己的收入(最近10多年才有了國家養老金,從幾十元/月漸次上漲,如今接近300元/月),一直輾轉在幾大城市的子女之間,一年一度,年復一年。如今95歲了,仍然如是。隨著年歲的走高,顛簸折騰的一面,日益凸顯。
與此同時,95歲,年歲確實很高了。她已經像個孩子一樣,除了當面話鋒機敏對答如流,心心念念兒子才是正牌養老,還是像年青時候那樣喜歡干干凈凈清清爽爽,以及兒時和年青時的一些零零碎碎卻相當清晰的記憶之外,已經會把水果之類零食放到不起眼的角落里、對近期的事情很快就忘,偶爾還會犯糊涂了。
“我還沒去過南充吶,別個我老漢要帶我去,可惜沒去成,到現在我還沒去過呢。”她不時念叨。其實,她當時就住在南充市區,而且來來回回很多次了。
我動過心思,打算專門帶她到五星花園和模范街走一走,也許那才是她烙在記憶里的南充。但大家都說天氣太熱,年紀又太大,不宜到街上走動,何況轉眼就不記得了。
4
“你在哪里住哇?……北京啊,那好遠啊……。”
“你在哪里住哇?……北京啊,那好遠啊……。”
一天,我又跟她坐在一起,給她剝她喜歡吃的橘子時。她微笑著和藹可親地問我。我回答后沒過多久,同樣的問題又來了。
有時候,她還會反復問我家里現在有多少人,甚至關切備至地問我:“家里那么多地,種不種得過來?辛苦得很吶……”
其實,上幾次見她時,她還清晰地記得我住在北京以及我的工作、家庭等情況。到如今,她除了還認得我是她的外孫之外,大多信息都已不記得了。子孫輩年幼時,她大多是一把屎一把尿地帶過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對外婆,我的情感希望她體體面面健健康康地長命百歲。這是古往今來,人們對老人用得最多的祝福語,也是我們的真情實感。我對小舅等人半開玩笑說:“小舅,要準備好給外婆過百歲生日喔。”
但現實,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也讓我想到了更多。日前流傳的一視頻,昔日嬉笑怒罵快意人生的著名作家王朔,已是頭發花白皮膚松垮滿身病痛厭雨惡陰的老頭,理想的目的地可望而不可即了,只能枯坐在北京的老屋里等待死亡的降臨。
一個鄰居好友,高學歷商界精英,經常做慈善。閑聊中曾說道,“每次從敬老院等地方回來,都開始深深地懷疑起來。久病無孝子,那些老年癡呆的人,活著究竟還有什么質量可言?”
《媽媽!》、《困在時間里的父親》、《大戀愛:與將我忘記的你》、《愛在記憶消逝前》等電影,講述的故事無不曲折生動,體現的情感無不感人至深,老年癡呆失憶等癥狀下,生命的質量乃至尊嚴,都顯得脆弱而空泛。其實,目之所及,古今中外,各類族群,莫不如是。
那么,我們自己,到時候又該到哪里,以什么方式老去?我們的社會保障體系,還有沒有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正經社》出品】
CEO·首席研究員|曹甲清·責編|唐衛平·編輯|杜海·百進·編務|安安·校對|然然
聲明:文中觀點僅供參考,勿作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喜歡文章的朋友請關注正經社,我們將持續進行價值發現與風險警示
轉載正經社任一原創文章,均須獲得授權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權信息,否則視為侵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