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眾認知里,偏頭痛或許只是普通頭疼,疼一會兒就好,忍忍就過去了,也有人覺得偏頭痛只是單側頭痛,兩側痛就不是偏頭痛。其實,這些都是對偏頭痛的嚴重誤解。
偏頭痛在人群中十分高發,全球約 15% 的成年人可能患有偏頭痛,中國偏頭痛患病率約為 9.3% ,幾乎每 10 個人里就有 1 個患偏頭痛。從性別差異來看,女性的偏頭痛終身患病率約為 22%,男性則約為 10%,女性患者數量幾乎是男性的兩倍之多 。偏頭痛在各個年齡段均有可能發病,它可不是一般的頭疼,而是一種復雜的神經系統疾病。
主要癥狀有:
(1)搏動性頭痛:疼痛往往呈搏動性,就像脈搏跳動一樣一下一下地疼,這種疼痛通常較為劇烈,嚴重影響患者狀態。
(2)單側或雙側疼痛:多數人認為偏頭痛只是單側頭痛,但實際上,約 60% 病人表現為偏側頭痛,部分病人兩側頭部交替疼痛,或者頭痛起于一側,然后轉向另外一側,也有 40% 左右的病人一開始起病就是雙側頭痛。
(3)伴隨癥狀:常伴有惡心、嘔吐、畏光、畏聲等癥狀。患者在偏頭痛發作時,對光線和聲音異常敏感,普通的光線和聲音都可能讓疼痛加劇,嚴重時只能躲在黑暗安靜的房間里,連日常活動都會加重頭痛。
偏頭痛不僅會導致患者頭痛難忍,長期頻繁發作還會影響心理健康,使患者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甚至還與腦卒中、情感障礙等多種疾病相關,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
腦神經視角下
NO.1
偏頭痛的發病機制
偏頭痛的發病機制非常復雜,涉及神經遞質失衡、三叉神經血管系統激活和大腦皮層異常興奮等多個方面。
從腦神經角度深入探究偏頭痛發病機制,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這種疾病。
神經遞質的失衡
(1)血清素的關鍵作用:血清素(5 - HT)是調節情緒、睡眠和疼痛感的重要神經遞質 。偏頭痛發作前,血清素水平通常會下降,導致血管擴張和神經敏感性增加,從而引發疼痛。血清素水平波動還會影響其他神經遞質釋放,進一步擾亂神經系統平衡,加重偏頭痛癥狀。
(2)多巴胺的影響:多巴胺也參與偏頭痛發作,它與大腦獎賞系統和運動控制有關。多巴胺失衡會導致神經元活動異常,刺激三叉神經血管系統,引發偏頭痛。一些偏頭痛患者在發作時會出現情緒變化、惡心嘔吐等癥狀,可能與多巴胺失衡有關。
三叉神經血管系統的激活
(1)激活過程:當三叉神經血管系統被激活,三叉神經末梢會釋放神經肽,如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CGRP 是一種強烈的血管擴張劑,它會使顱內血管擴張,導致血管壁上的痛覺感受器受到刺激,引發頭痛。
(2)炎癥反應:血管擴張還會引發炎癥反應,使血漿蛋白滲出,導致血管周圍組織水腫,進一步刺激神經末梢,加重頭痛癥狀。研究發現,偏頭痛患者發作時,腦脊液和血液中 CGRP 水平明顯升高,使用 CGRP 拮抗劑可有效緩解偏頭痛癥狀,這充分證明了三叉神經血管系統在偏頭痛發病機制中的重要作用。
(△血流動力學變化模式圖)
大腦皮層的異常興奮
(1)興奮閾值改變:大腦皮層興奮閾值改變是偏頭痛發作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常情況下,大腦皮層神經元活動處于平衡狀態,但在偏頭痛患者中,由于遺傳、環境等因素影響,大腦皮層興奮閾值降低,神經元更容易被激活,導致過度放電。
(2)皮層擴散性抑制:大腦皮層異常興奮會引發皮層擴散性抑制(CSD),這是一種在大腦皮層緩慢傳播的電生理現象,表現為神經元活動短暫抑制和隨后的高代謝狀態。CSD 會導致神經遞質釋放、血管調節功能紊亂,從而引發偏頭痛的各種癥狀,如頭痛、視覺先兆等。
臨床診斷與鑒別
NO.2
精準識別偏頭痛
準確診斷偏頭痛對治療至關重要,康復師需依據詳細的診斷標準和鑒別要點,才能為患者提供有效治療方案。
診斷標準解讀
國際頭痛學會制定的偏頭痛診斷標準是目前臨床診斷的重要依據:
(1)發作次數:至少有 5 次發作經歷,這是為了排除偶爾一次的頭痛可能是其他原因導致的。例如,有些人可能因為熬夜、飲酒等偶爾一次出現劇烈頭痛,但這并不一定就是偏頭痛。
(2)持續時間:每次發作持續4-72 小時。如果頭痛時間過短或過長,可能是其他類型的頭痛。比如,叢集性頭痛發作時間通常較短,一般為15-180分鐘 。
(3)頭痛特征(頭痛至少具備以下特點中的兩項)
疼痛性質:呈搏動性,像心跳一樣有節奏地疼痛,這是偏頭痛疼痛的典型特征,與緊張性頭痛的緊箍樣疼痛明顯不同。
疼痛部位:單側頭痛較為常見,但也有雙側交替或一開始就雙側頭痛的情況,并非所有偏頭痛都是單側痛。
疼痛程度:為中、重度疼痛,會影響患者日常活動,如走路、爬樓梯等簡單活動都會使頭痛加劇。
(4)伴隨癥狀:發作期間伴有惡心、嘔吐、畏光、畏聲等癥狀。有些患者在偏頭痛發作時,聞到食物氣味就會惡心嘔吐,在光線或嘈雜環境中頭痛會明顯加重。
與其他頭痛的鑒別要點
(1)偏頭痛與緊張性頭痛
疼痛性質:偏頭痛是搏動性疼痛,緊張性頭痛是緊縮或壓迫性疼痛,像戴了很緊的帽子一樣。比如,患者描述頭痛像被繩子勒著,那更可能是緊張性頭痛;若描述頭痛像心跳一樣一下一下地跳痛,則更傾向于偏頭痛。
疼痛部位:偏頭痛多為單側,常見于顳部;緊張性頭痛常為雙側枕部或全頭部疼痛,疼痛范圍更廣。
伴隨癥狀:偏頭痛常伴有惡心、嘔吐、畏光、畏聲,日常活動會加重頭痛;緊張性頭痛很少有惡心、嘔吐,日常活動一般不會加重頭痛,部分患者可能僅有輕微惡心 。
(2)偏頭痛與叢集性頭痛
疼痛部位:偏頭痛疼痛部位不定,可為單側或雙側;叢集性頭痛非常固定,多集中在眼眶周圍或單側鼻腔周圍,疼痛部位更局限。
疼痛性質:偏頭痛是搏動性疼痛;叢集性頭痛是劇烈的鉆痛,疼痛程度更劇烈,被稱為 “自殺性頭痛”。
伴隨癥狀:偏頭痛有畏光、畏聲、惡心、嘔吐等癥狀;叢集性頭痛發作時會出現結膜充血、流淚、流涕等其他癥狀,一般不會有惡心、嘔吐 。
發作時間:偏頭痛起病緩慢,可持續數小時至數天;叢集性頭痛發作迅速,每次持續 15 - 180 分鐘 ,發作時間短但疼痛劇烈。
前沿治療策略
NO.3
多管齊下對抗偏頭痛
隨著對偏頭痛發病機制的深入了解,治療方法也在不斷創新,如今,臨床上多采用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相結合的個性化治療方案,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療。
藥物治療新進展
(1)CGRP 受體拮抗劑:作為偏頭痛治療領域的重大突破,CGRP 受體拮抗劑通過阻斷 CGRP 與其受體結合,有效抑制偏頭痛發作時的血管擴張和神經源性炎癥。小分子 CGRP 受體拮抗劑,不僅能用于偏頭痛急性期治療,還可用于預防性治療 ,劑型為口腔崩解片,服用方便、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還有注射用的單克隆抗體類藥物,每 3 個月注射 1 次,起效快、療效確切、副作用小,大大提高了患者依從性 。
(2)5 - HT1F 受體激動劑:以拉米地坦為代表的 5 - HT1F 受體激動劑,不存在曲普坦類藥物收縮血管的不良反應,可用于患有心腦血管疾病或有心腦血管疾病風險的偏頭痛病人 。它通過激活 5 - HT1F 受體,抑制三叉神經血管系統的神經遞質釋放,從而緩解偏頭痛癥狀 。不過,該藥物有中樞抑制作用,服藥后至少 8 小時內不能駕駛車輛 。
非藥物治療手段
(1)神經調節療法:經皮神經電刺激(TENS)是常用的神經調節療法,通過電極片貼在頭皮或頸部皮膚上,發出低強度電流刺激神經,阻斷疼痛信號傳遞,從而緩解偏頭痛。這種方法安全無創,患者可在家自行使用,方便快捷。還有迷走神經刺激療法,通過刺激迷走神經,調節神經系統功能,減輕偏頭痛癥狀,尤其適用于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
(2)理療:按摩、熱敷等理療方法也能緩解偏頭痛。按摩可放松頭部和頸部肌肉,減輕肌肉緊張對神經和血管的壓迫,從而緩解疼痛。熱敷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血管痙攣,緩解頭痛癥狀。患者可在偏頭痛發作時,用熱毛巾或熱水袋敷在額頭或頸部,每次 15 - 20 分鐘,每天數次 。
康復治療師的
NO.4
角色與挑戰
在偏頭痛治療中,康復治療師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們是患者康復路上的重要引路人。
在治療中的關鍵作用
(1)癥狀緩解:康復治療師會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運用物理治療、運動療法、心理療法等多種手段,幫助患者緩解偏頭痛癥狀。比如,運用經皮神經電刺激(TENS)技術,阻斷疼痛信號傳遞,達到止痛效果。
(△腦神經訓練中的眼球訓練)
(△腦神經訓練中的平衡球訓練)
(2)生活質量提升:康復治療師不僅關注患者身體癥狀,還注重患者心理狀態和生活方式調整。他們會通過心理教育和認知行為療法,幫助患者正確認識偏頭痛,改變消極思維模式,減輕心理壓力。同時,指導患者調整作息時間、改善睡眠環境、合理飲食等,從多方面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
例如,對于因壓力大、睡眠不足導致偏頭痛發作頻繁的患者,康復治療師會幫助患者制定減壓計劃,如學習放松技巧、進行冥想練習等,還會指導患者建立規律作息時間表,確保充足睡眠,從而有效減少偏頭痛發作次數,提高生活質量 。
面臨的挑戰與應對策略
(1)個體差異大:每個偏頭痛患者的病情、身體狀況、生活習慣和對治療的反應都不同,這給康復治療師制定統一治療方案帶來很大困難。
比如,有的患者偏頭痛發作與特定食物有關,有的患者則與壓力、睡眠等因素相關。應對策略是康復治療師要全面了解患者情況,包括詳細病史、生活習慣、家族病史等,進行綜合評估,為每個患者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并根據患者治療過程中的反應及時調整方案 。
(2)治療周期長:偏頭痛康復治療往往需要較長時間,患者可能因看不到明顯效果而失去信心,不配合治療。
例如,一些患者在進行康復治療幾周后,偏頭痛癥狀沒有明顯改善,就會產生放棄治療的想法。康復治療師要向患者充分解釋治療原理和過程,讓患者了解康復治療是一個逐漸改善的過程,同時,定期與患者溝通,根據患者治療進展調整治療方法,提高治療效果,增強患者治療依從性 。
腦神經科學
NO.5
新征程
偏頭痛從發病機制到治療涉及諸多復雜知識,這對康復師師專業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
作為治療師,深入學習腦神經知識不僅能提升我們對偏頭痛的理解,還能讓我們在其他治療中更加得心應手,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如果你想深入學習腦神經知識,提升自己在偏頭痛及其他領域的專業能力,那么我們誠摯邀請你參加5月8 - 11日的實用腦神經康復課程。
在這個課程中,你將系統學習腦神經解剖學、生理學知識,深入了解各種神經系統疾病發病機制、評估和治療方法。
專業導師會通過理論講解、案例分析、實踐操作等多種方式,幫助你掌握實用康復技能,讓你在面對各種復雜病例時都能胸有成竹,為患者帶來更多康復希望!
探索腦科學,將神經科學帶入日常生活中,從腦科學活化細胞,不吃藥,不手術,靠一些非侵入性的神經治療與生活習慣的改變,幫助提高人體的治愈力,并推廣正確的健康新思維,廣泛運用于慢性病、自律神經失調、體態及慢性疼痛、失眠、焦慮、抑郁,還有肥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還運用于兒童康復中包括注意力缺陷、多動癥、自閉癥、語言、讀寫、視覺障礙以及發育遲緩等。
本課程觀點新穎,理念超前。有相對完整的訓練體系,為運動員、健身愛好者、治療師、醫生等健康從業者打開了新的視野,拓展了關于運動促進大腦活動和大腦指揮運動的科學認知,為我們帶來了關于重塑的新思維和新理念,以及新方法。
希望通過培訓和指導可以刺激、激勵我們更多的從業者來幫助客戶;
“我不喜歡用固有的思維框架進行教學,不想像機器人一樣,老師更希望大家去理解最基本的常識,把這些理解的內容可以應用到所有的人身上。”
——林曉展
學習腦神經科學
NO.6
的理由
大腦終生可塑的,我們的大腦能夠被改變和優化;
如果你掌握了神經科學的底層邏輯和現象背后的神經學原理,你就可以整合你擅長的方法創造屬于你自己的療法,為客戶制定個性化的診療方案;
腦科學實用性
通過大量常識隱喻、現實實例、幽默軼事的運用,以循序漸進的方法學習,更多地強調原理而非細節;
連接現實生活中的神經科學的運用以及神經系統的疾病,讓復雜的神經科學變得容易掌握;
在本課程中,林曉展醫生結合國際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帶領治療師去探尋亞健康發生的根源,助力我們打破傳統的結構思維模型,將人作為一個整體,從根源上理解人體功能與大腦的關系,使用全新的思維模式去評估和診治各類肌骨、眩暈、多動癥、閱讀理解障礙、語言表達能力、平衡功能、免疫功能、頭暈頭痛等問題。
腦神經科學
NO.7
課程收獲
本期將學到林曉展醫生的“腦神經重塑”課程;
通過案例分析學習理論,會更深刻,不會學到后面忘了前面;
腦神經思維框架,是學習后面內容的基礎,帶著第一性原理去分析問題,搞明白亞健康背后的底層邏輯,不被各種癥狀表象蒙蔽,透過現象看本質,傾聽和理解來自身體求救信號;
重視主訴-病史-觀察-檢查-治療的閉環,重視功能目標的恢復,不要過度執著于癥狀;
像偵探家一樣去找到真相,像狙擊槍一樣去評估治療;
學習神經科學的整體思維框架,更好銜接,實際轉化-運用-落地-創造效益;
激勵大家去思考、探索、創造;
思考病位所在,創造干預方法;
授之以漁,探索問題背后的神經學原理;
通過神經醫學的角度去思考和處理問題,了解神經生理學和神經解剖學,并從神經學的角度出發去思考患者的問題。
明確前沿腦科學康復必備的神經系統解剖學、功能神經生理學等基本神經科學相關知識,如自主神經系統、小腦、感覺系統、運動系統、前庭系統和脊髓等
理解與腦神經相關評估與康復關聯的神經元疲勞和細胞營養等方面知識
腦神經科學
NO.8
導師介紹
利用最前沿的腦神經醫學知識解決各種臨床疑難雜癥,包括成人康復和兒童康復,以及青少兒腦力、學習力和專注力提升;致力于解決壓力與免疫力、體質綜合性治療(結合筋膜、神經、營養等功能醫學體系)
偏頭痛、眩暈和前庭疾病、中風偏癱、慢性疼痛、脊柱側彎、睡眠管理等相關疾病,致力于傳播腦神經康復方面的研究成果;把12年臨床經驗和多學科的研究成果獨特結合,為行業提供了新診療體系。
腦神經科學
NO.9
課程安排
腦神經科學
NO.10
報名詳情
課程時間:25年7月10-13日
招生對象:全科/康復科醫師、康復治療師、個體診所經營者、醫療健康從業者
課程地址:深圳市
課程費用:原價:6800元/人
早鳥價:5800元/人
三人團購價:4580元/人
課程發票:含會議類增值稅普通發票
課程建群:開課前建群(進群之后推薦性價比較高的酒店,費用自理)
李老師 18137185405
往期學員反饋
編輯:陸廉 聲明:部分圖文為廣告,內容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