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界面新聞消息,短短幾天內,國際舞臺上演了一出引人深思的戲劇。2025年6月30日,中國商務部突然宣布,對原產于歐盟、英國、韓國和印度尼西亞的進口不銹鋼鋼坯及熱軋板/卷,繼續征收反傾銷稅,實施期限鎖定5年。這一果斷行動來得迅猛,宛如一記重拳,在全球貿易的棋盤上投下漣漪。它并非孤立事件——就在4天前,韓國新總統李在明剛剛在國會發表首次施政演說,強調以國家利益為中心的實用外交路線,呼吁不分陣營地與各國構建友好關系。兩個事件交織,仿佛一場無聲的博弈,李在明的選擇透出幾分不尋常的智慧,既是對現實的回應,也是對未來的伏筆。
李在明(資料圖)
回溯到6月26日,李在明站在韓國國會的講臺上,首次勾勒國家藍圖時,全球的目光已被吸引。他反復申明,韓國將推進實用外交,以應對供應鏈中斷和貿易風險。演說中,他直言不諱:“不管是中國、日本、俄羅斯還是美國,我們都需建立友好紐帶。”這番話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務實策略的縮影。要知道,李在明競選時就將實用外交列為核心綱領,主張擴大外交領域、推動全球南方合作。更妙的是,他上臺僅7天,就下令軍方停止對朝鮮的擴音器喊話,朝方隨之暫停廣播,讓朝鮮半島的緊張氣氛緩和下來。這種靈活姿態,體現了李在明不分進步派或保守派的立場,一切以國家利益為錨點。
中方的反制來得恰如其分。6月30日,商務部依據《反傾銷條例》建議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正式敲定對多國不銹鋼產品征收反傾銷稅,為期5年。這決定源于對國內產業的保護需求,卻也將韓國納入打擊范圍。貿易摩擦的火花瞬間迸發——正如一些觀察者擔憂,歐盟或韓國可能以報復性關稅回應,加劇全球供應鏈的緊繃。中國此舉,表面上是對不公平貿易的強硬回應,實則折射出大國博弈的復雜性。它發生在李在明演說后僅4天,時間點的巧合,讓事件多了層深意:李在明推崇的實用外交,是否正面臨一場突如其來的考驗?
李在明(資料圖)
李在明的實用外交,釋放的信號遠超尋常。當全球南方合作成為他演說中的高頻詞時,中方反傾銷稅的陰影下,韓國本可強硬反彈,但李在明選擇了克制與對話。他的明智之處在于,將朝鮮半島和平與經濟掛鉤,提出“和平帶動增長、增長強化和平”的循環理念。這呼應了他在競選時的承諾——恢復韓朝軍事熱線,推進互惠交流。
如今,面對中方行動,他未陷入口水戰,轉而加速國內投資,扶持制造業革新和文化產業。這種務實路線,不僅避免了貿易摩擦升級,還向國際社會傳遞出信號:小國也能在大國博弈中,以理性謀求生存空間。它像一縷清風,吹散了保護主義的陰霾,凸顯合作才是破局之道。
李在明(資料圖)
國際供應鏈的暗流涌動,更襯托出李在明決策的遠見。中方反傾銷稅的實施,無疑給全球貿易增添變數,韓國作為被波及方,本易陷入報復循環。但李在明在6月26日就預警過,供應鏈問題需跨國協作應對。他投資半導體、AI等前沿領域的舉動,正是為了減少對外依賴,提升韓國產業鏈韌性。補充預算案中30.5萬億韓元的規模,數字龐大卻目標明確:用消費券激活內需,用產業升級抵御外部風險。這種以柔克剛的策略,與中方反制形成微妙對比。中國保護國內產業無可厚非,但李在明以發展破局,釋放的信號格外醒目——在對抗與對話間,他堅定選擇了后者。
李在明在6月26日演說中的實用主義,與中方6月30日的反制行動,看似沖突,實則暗含默契。他沒有因貿易摩擦而動搖外交基調,反而以經濟改革和半島和平為支點,展現小國的戰略智慧。這信號不尋常:它證明在全球化碎片化的時代,理性對話與國家利益可并行不悖。未來,韓國或面臨更多挑戰,但李在明的選擇,如同一盞燈,照亮了合作共贏的路徑——發展才是硬道理,沖突終是死胡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