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于@漁您有緣,水生生物學集刊,中國水產。
湖南男子釣到15斤巨鳊?
釣魚人起外號一般都是相當的直觀和形象,你看比如“鍋蓋鳊”、“門板非”、“蒲扇鯽”等等,都是以日常生活用品作為參考來說明這些魚類的體型的。這些外號一般都是比較夸張化的說法,羅非魚要真跟門板一樣大,那都堪比鯊魚了!
不過今天說的這條鳊魚用“鍋蓋鳊”來稱呼,居然還是保守了。
2025年6月23日,IP地址為湖南的博主發布了一則視頻,展示的是一條躺在鐵盆中的巨型鳊魚,這個鐵盆甚至放不下整條魚,鳊魚的尾部耷拉了出去。博主在視頻中打上了“15斤”的明顯字樣,視頻的配文是:“15斤的鳊魚,算不算是腳盆鳊了?”
了。本來就這么看這條鳊魚的個體確實很唬人,但是博主后來還將自己的手放上去做對比,這么一看就覺得不對勁了。這鳊魚真的能有15斤嗎?不過我是不太懂目測,我感覺這魚可能10斤都夠嗆了。
不少網友對這條鳊魚的體重也提出了質疑,大部分人都認為這條鳊魚的體重絕對沒有15斤,可能在4~5斤左右,甚至有個網友結合自身經歷表示,鳊魚是很輕的,自己釣過3斤的鳊魚,感覺看著比博主的大。
雖然體重不被認可,但叫這條鳊魚“鍋蓋鳊”肯定是不夸張的。博主在2025年5月5日還曾釣到一條據他說有13斤的鳊魚。在那個視頻中,博主用了一個真的鍋蓋作為參考,可以看到那個鍋蓋甚至都蓋不住鳊魚,這么看就顯得鳊魚很大了,這就是對比的藝術啊。
在這個視頻里就沒啥人質疑“13斤”這個重量了,有網友表示這就是正宗的鍋蓋鳊魚。
還有網友出價200元想要收購。
鳊魚能長多大?
不留情面的說,博主對他釣到的這兩條鳊魚的體重肯定是高估了,雖然很多釣友都有類似的“自我欺騙”情結,但這個博主有點太夸張了。今年的3月份,安徽一名男子釣到了一條7.2斤的鳊魚,他是有用稱重的視頻作為證據,而這條7.2斤的鳊魚看起來比今天這個博主這兩條都大上不少,也肥了不少。
看下圖,確實是很明顯,當時這條鳊魚有證據都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不過鳊魚超過10斤確實不是不可能,但你要看品種。
必須說清楚的是,我下面提到的“鳊魚”指的是俗稱是鳊魚的物種,并非都是鳊屬的物種,一些魴屬的物種也會被稱為鳊魚。到目前為止,魚類分類學者多數認為中國的鳊魚類應分別屬于兩個屬,即鳊屬(Parabramis)和魴屬(Megalobrama)。
常見的鳊魚的品種有:團頭魴(武昌魚)、三角鳊(三角魴)、厚領魴、長體魴、草鳊等等,其中最大的兩種鳊魚就是團頭魴跟三角鳊。
三角鳊的極限體重可靠的數據顯示能達到11斤以上,體長超50厘米。市場上所見“大鳊魚”,就是超過7斤的個體,基本上都是三角鳊。
而已知的團頭魴的最大體重6.6斤,體長40厘米左右,這個品種基本上都是人工養殖的,很少發現野外的巨型個體,不確定是因為本身基因決定還是生長潛力未被發現。
三角鳊跟團頭魴在體型方面最顯著的差異就是:三角鳊看著更修長,鱗片中部具深斑形成縱帶;而團頭魴體型顯著高扁,體側具均勻細縱紋。
總之除了這兩種鳊魚,其他的鳊魚能有個2~3斤就算是超級大的個體了。
撇開基因的限制,大部分鳊魚都屬于慢生長型,它們在自然水域壽命可達10年以上,高齡魚持續增重。它們的性成熟較早,生長高峰期集中在2~4齡,后期的增重速度就會變慢了。如果是比較偏向雜食性的鳊魚,比如三角鳊,它們會以螺蚌、藻類、昆蟲皆食,這些高蛋白食譜能支撐其肌肉發育;像是團頭魴這魚偏向草食性的鳊魚,吃的更多是水生植物,能量攝入受限,體型可能也就比不過三角鳊。
一些生活在大型水庫、長江干流的鳊魚長大的可能性更高,更具有潛力,這是因為水深足夠且廣闊的空間機會更大,被天敵關注的可能性更低,種群密度較低讓競爭不那么激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