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在3億年前的石炭紀,地球含氧量賊高,能達到驚人的35%,我們也知道,一般來講這個數值越高,生物體型越龐大。
像白堊紀晚期的阿根廷龍,光尾巴都能長到15米,全身加起來得有30-40米左右,差不多就是 10-13 輛公交車首尾相連的效果。
這體重起碼得有個90噸左右,而這時候氧氣含量已經下降了不少。
由此可以推測,更早之前的石炭紀生物體型更加令人驚訝,像人們當作小玩意的昆蟲,在那個時代都大的離譜。
小小的蜻蜓大如烏鴉,蜈蚣長過汽車,人類若穿越其中恐怕很快就giveover了,一個是因為氧氣,另一個則是因為這些恐怖的生物。
01
這就是地球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巨蟲時代,當時恐龍還未出現,這些巨型昆蟲占據著食物鏈頂端位置。
當時地球上只有一塊被稱為盤古大陸的超級大陸,溫暖潮濕的氣候籠罩著廣闊的沼澤和茂密的森林。
海洋雖然仍占據地球表面的絕大部分,但真正革命性的變化發生在陸地上。
巨脈蜻蜓是那個時代的空中霸主,翼展達到驚人的75厘米,相當于現代烏鴉的大小。
這種史前蜻蜓并非今日以蚊蟲為食的溫和生物,而是兇猛的食肉動物,占據著類似現代猛禽的生態位。
地面上,節胸蜈蚣的體長超過2米,是已知最大的陸生無脊椎動物,它們龐大的身軀在沼澤和森林中穿行,令其他生物望而生畏。
與現代蜈蚣不同,這些巨型馬陸(即遠古蜈蚣)的體型堪比一輛小汽車,在石炭紀的叢林中游走覓食。
當時幾乎所有昆蟲的體型都比現代后代大得多,可以說石炭紀是昆蟲真正的黃金時代,它們基本占據了當時地球陸地生態系統的主導地位。
02
巨蟲時代的形成并非偶然,其核心密碼在于地球大氣成分的劇變,氧氣濃度高達35%,比今天的21%高出近一倍。
昆蟲的呼吸系統與脊椎動物有本質不同,它們沒有肺和血液循環系統來輸送氧氣,而是通過遍布全身的氣管直接將氧氣輸送到細胞。
這種呼吸方式限制了昆蟲的體型,在低氧環境下,氧氣無法有效擴散到身體深處。
當氧氣濃度達到35%時,情況發生根本變化。高濃度氧氣在氣管中的擴散效率大幅提高,使氧氣能夠到達更遠的身體組織,從而支持更大的體型。
同時,高氧環境不僅促進昆蟲生長,還能幫助它們避免氧中毒。
過高的氧氣水平對生物體有害,而體型增大能降低單位體積的氧氣暴露量,這是昆蟲適應高氧環境的進化策略。
有人做過實驗,在實驗室高氧環境中培養的昆蟲,其體型明顯大于正常氧氣條件下生長的同類,也就是說這為石炭紀巨蟲的出現機制提供了有力證據。
03
那么這樣的高氧環境是如何形成的?
石炭紀高氧環境的形成是地球生態系統共同作用的結果,地球早期,藍藻通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逐漸改變大氣成分。
到石炭紀,廣闊的森林和沼澤覆蓋大地,光合作用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度。
之后盤古大陸上,溫暖潮濕的氣候孕育了廣闊的沼澤和茂密的森林,這些石炭紀植物瘋狂生長,通過光合作用源源不斷地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木質素剛剛在植物中進化出來,微生物尚未演化出分解這種堅硬物質的能力。當這些植物死亡后,不會被完全分解,而是被埋入地下。
這些未被分解的植物遺骸經過數百萬年的地質作用,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使用的煤炭。事實上,石炭紀這個名字正是來源于此,該時期形成的煤炭床成為人類工業時代的主要能源之一。
此外,石炭紀還見證了種子植物的進化,創造了比以往更加多樣化的生態系統。豐富的植物多樣性進一步提升了全球光合作用效率,加速了氧氣積累。
在這種環境下,地球氧氣濃度一路攀升至35%的峰值,為巨蟲的出現鋪平了道路。陸地上的動物成為氧氣濃度上升的最大受益者,而海洋生物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
04
不過,巨蟲時代的輝煌并未持續下去。隨著地球環境再次劇變,這個由昆蟲統治的黃金時代走向終結,為恐龍時代的到來讓路。
氣候由溫室轉向冰河是巨蟲滅絕的首要原因,石炭紀后期,地球溫度顯著下降,南半球甚至開始形成冰蓋,這種寒冷氣候對適應溫暖潮濕環境的巨蟲造成致命打擊。
與此同時,氧氣濃度開始下降,巨蟲失去了它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條件。
隨著巨蟲消失,生態位出現空缺,爬行動物和早期哺乳動物迎來了發展機會。
事情發展到這里,一個引人入勝的問題是:如果地球氧氣濃度恢復到35%,巨蟲是否會重現?
科學家認為這一過程面臨多重挑戰,但理論上存在可能。
要讓現代昆蟲達到石炭紀祖先的體型,氧氣濃度需要從目前的21%提升到35%以上,增幅需超過60%。如果氧氣濃度突然增加一倍至42%,昆蟲體型可能會顯著增大。
05
然而,高氧環境對人類健康構成嚴重威脅,現代人類適應的氧氣濃度在18.5%-23.5%之間。
高原居民到平原地區會出現“醉氧”反應,癥狀包括嗜睡、眩暈、咳嗽和胸慌。
更危險的是,高氧環境極易引發火災,石炭紀35%的氧氣濃度已導致持續數百年的野火。如果氧氣濃度升至42%,一個小小的火星都可能引發無法控制的燎原之火。
而火災會消耗大量氧氣,產生二氧化碳,可能使氧氣濃度重新降低,這種反饋機制可能阻止氧氣濃度長期維持在35%以上的高水平。
即使不考慮人類因素,現代生態系統也發生了根本變化。石炭紀后,昆蟲的天敵,鳥類和哺乳動物已經出現并高度多樣化,這些脊椎動物捕食者將限制巨型昆蟲的生存和發展。
不過地球歷史上,生物進化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
恐龍曾經發展那么好,可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就結束了恐龍的全盛時期。
傷齒龍等恐龍曾有可能發展出高等智慧文明,但它們終究滅絕了,為人類文明鋪平了道路。
這次石炭紀的巨蟲時代,為我們提供了理解地球氣候和生態系統相互作用的獨特視角,這段歷史提醒我們,環境條件的微妙變化可能引發生命形態的劇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