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2.1kg的快遞,但“向上取整”后可以變為3kg重量的收費標準嗎?近日,澎湃新聞“馬上測”購買8件凈重為2.5kg的樣品,購買相同規格包裝進行打包并自行稱重,總重量為2.7kg左右,此后記者分別通過8家常用快遞公司,以“標快”“普快”的方式郵寄到市內同一地點。有快遞員稱,即使“2.1公斤也算3公斤的(收費)”,還有快遞公司將重量2.7kg左右的快遞,標注為4kg。(6月30日 澎湃新聞)
這種看似“四舍五入”的計費方式,實則暗藏貓膩,折射出快遞行業在收費規則上的亂象,更暴露出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灰色地帶。
快遞行業的計費規則本應清晰透明,首重加續重的模式早已為大眾熟知。然而,部分企業將續重標準粗暴地設定為“不足1公斤按1公斤計費”,甚至在未明確告知消費者的情況下,擅自“向上取整”,將計費重量與實際重量割裂。這種操作看似符合數學邏輯,實則背離商業倫理。當消費者為“虛重”買單時,企業的利潤增加了,但公平交易的底線卻被悄然突破。
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于,快遞企業將計費規則異化為“霸王條款”。根據《快遞市場管理辦法》,企業需明示服務價格,快遞運單應標注實際重量。但現實中,不少企業線上平臺未公示續重標準,消費者只能被動接受客服的口頭解釋;更有甚者,直接在運單上虛報重量,將違規行為“合法化”。這種信息不對稱與規則模糊,使得消費者陷入維權困境——既要為隱性收費買單,又難以找到法律依據維權。
快遞行業的亂象背后,是資本逐利與行業自律缺失的雙重癥結。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部分企業為壓縮成本、提升收益,將計費標準作為“灰色盈利點”。而行業內部缺乏統一的續重規范,也導致企業各自為政,甚至以“行業慣例”為由放任亂象滋生。長此以往,消費者用腳投票的選擇權將逐漸失效,市場公平競爭的環境亦會被侵蝕。
破解這一困局,需要多方合力重塑行業生態。監管部門應嚴格落實快遞運單實名制與重量標注規范,對虛報重量、未公示價格等行為進行嚴厲查處,確保法律條文不再停留于紙面??爝f企業需強化自律意識,將計費標準精細化——如參照郵政、順豐等以0.5公斤或0.1公斤為續重單位,既符合消費者習慣,又體現公平原則。此外,行業協會應推動建立統一的計費基準,通過技術手段如智能稱重系統,減少人為干預的空間。
快遞包裹連接著千家萬戶的需求,其計費規則的合理性關乎民生福祉。唯有將公平透明寫入行業基因,讓每一克重量都匹配應有的價值,快遞服務才能真正成為便利生活的紐帶,而非綁架消費者權益的繩索。(舒昊)
〖免責申明〗本文僅代表本賬號個人觀點,其圖片及內容版權僅歸原所有者所有。如對該內容主張權益請來函或郵件告之,本賬號將迅速采取措施,否則與之相關的糾紛本賬號不承擔任何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