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每日幸運簽#
近日,加沙地帶的天空,再次被爆炸和死亡的陰云籠罩。加沙政府新聞處7月3日發布聲明,指控以色列軍隊在過去48小時內發動了26次血腥的大規模屠殺,導致超過300名巴勒斯坦平民死亡,另有數百人受傷或失蹤。
這一組冰冷的數字背后,是一個個破碎的家庭和無盡的悲慟。以色列軍方通常以打擊哈馬斯武裝目標為由進行行動,但如此密集且造成慘重平民傷亡的襲擊,再次將殘酷的現實推向世界眼前:為何這樣的悲劇持續上演?為何國際社會的努力似乎難以阻止?
自去年10月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以來,加沙地帶陷入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以色列旨在摧毀哈馬斯的軍事行動,伴隨著對加沙近乎全面的封鎖和持續的空襲、地面進攻。醫院、學校、難民營多次成為襲擊現場,平民傷亡數字不斷攀升。
此次48小時內超300人死亡的報告,是這場漫長災難中又一個令人痛心的片段。盡管以色列強調行動針對武裝分子,并指責哈馬斯利用平民作掩護,但無法改變平民付出巨大生命代價的事實。加沙衛生部門的數據顯示,沖突已造成數萬人死亡,其中絕大多數是婦女兒童。
要明白為什么難以制止,得先看清現實里的復雜糾葛。美國的撐腰是繞不開的關鍵。作為以色列最鐵的盟友,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等國際場合,多次用否決權攔下那些可能真正約束或制裁以色列的決議。這種外交上的 “保護傘”,讓國際社會想集體給以色列施壓都難有實效,也成了以色列敢放手行動的重要底氣。
哈馬斯的處境也添了變數。它被以色列、美國等不少國家當成恐怖組織,其武裝人員混在平民區里,還用民用設施搞軍事活動,這確實讓以軍行動時更容易傷到平民,也給了以色列辯解的由頭。但話說回來,這絕對不能成為隨便傷害平民的理由,以色列也不能因此就不遵守國際人道法。
國際社會自己也擰不成一股繩。對巴以問題,各國態度差得遠。有的國家狠狠批評以色列,喊著要停火;有的卻更偏向支持以色列所謂的 “自衛權”。聯合國這些機構雖然不停呼吁人道救援,譴責傷害平民的行為,可沒有大國,尤其是美國的認同,發再多聲明、通過再多決議,也沒啥強制力,看著就沒啥用。想搞制裁之類的硬手段,更是很難達成一致。
以色列把自己的軍事行動都歸到 “反恐” 和 “自衛” 名下,這在國內很得民心,在國際上也能拉到一些理解。但當 “反恐” 變成長期行動,還造成這么多平民傷亡,這么做對不對,質疑聲就越來越大了。國際法明明規定,不管啥武裝沖突,都得分清軍事目標和平民,得盡量別讓平民受傷。可現在,現實和法律的要求差得太遠。
更麻煩的是,沒什么能馬上追究責任的辦法。雖然國際刑事法院已經在調查包括內塔尼亞胡在內的人員有沒有犯戰爭罪,但司法程序長得很,還受政治因素影響。沒有及時有效的問責機制,沖突里那些違規的行為,也就很難被及時處罰,這其實也讓犯錯的成本看起來沒那么高。
每一次慘重傷亡的報告,都加深著仇恨,摧毀著和平的希望。加沙的平民,生活在持續恐懼和資源匱乏之中,成為地緣政治博弈和武裝沖突最直接的犧牲品。國際社會無法有效制止,暴露的不僅是巴以問題本身的復雜性,更是全球治理體系在面對強權政治時的結構性缺陷。
加沙的悲劇提醒世界:如果沒有真正獨立、公正且強有力的國際干預和問責,如果沒有大國承擔起與其影響力相稱的責任(而非偏袒),類似的血腥循環恐難終結。巴勒斯坦平民的生命權、生存權和尊嚴,在戰火中持續被剝奪,而國際社會每一次遲到的譴責和無效的呼吁,都在無聲地記錄著人類共同良知的傷痕。48小時300條生命,是對所有相關方和國際社會良知的沉重拷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