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57米“地下動脈”貫通城區,山洪預警監測實現“分鐘級”
眼下已進入汛期,崇禮區積極構建“工程防御+智能預警+全民響應”三軌并行防汛體系。從覆蓋12條支線的5457米排水工程,到分鐘級響應的山洪監測平臺,再到標準化應急演練,崇禮正打造“從地下到云端”的全維度防汛網絡。
近年來,崇禮區持續加大對防汛排污硬件設施的投入,全面升級防汛基礎設施,為防汛工作筑牢堅實基礎。目前正在施工的城區防洪排水工程,涵蓋12條支線(18個段落),開挖深度4至8米,寬度2至4米,采用明挖、暗挖等多種施工工藝。工程配備挖掘機、推土機等專業設備,并在低洼易澇區增設大功率排水泵站。預計7月中旬完成70%的主體工程,9月底全面竣工,11月完成驗收。項目建成后將顯著提升城區防洪排澇能力。
先進的監測平臺是防汛工作的“千里眼”和“順風耳”。崇禮區充分利用天氣雷達、數值預報、人工智能、無人機等技術,構建智能化防汛監測體系,在全區布設水文監測設備,通過物聯網技術實時傳輸水位、雨量等數據。該平臺利用大數據分析和智能算法,對采集到的實時數據進行快速處理和分析,結合氣象部門的天氣預報、雷達降雨等信息,精準預測洪澇風險,實現對汛情的實時監測、動態分析和精準預警。一旦監測到的數據超過設定閾值,系統會立即自動觸發預警機制,區農業農村局、氣象局、自規局等單位可通過手機短信、微信公眾號等多種渠道,將預警信息迅速傳遞到相關部門及群眾當中,確保及時采取防范措施,將處置效率從“小時級”提升至“分鐘級”。
為全面提升汛期應急處置實戰能力,崇禮區以“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備”的原則下好“先手棋”,做好預案準備、隊伍準備、物資準備等工作。在近期開展的多次應急演練中,重點檢驗物資調配、設備操作和群眾轉移等環節。演練過程,搶險隊員快速安裝擋水板、啟動抽水泵,有序轉移受災群眾,全過程高效協同。通過“以演促防、以練備戰”,有效提升了崇禮區防汛應急指揮、現場搶險救援等工作能力與執行力。(記者 韓文濤 通訊員 侯逸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