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提前續下4年2.85億美元的超級頂薪,平均年薪7125萬美金,單說這個數字已經讓人有點坐不住了,掰手指頭一算,時薪接近9000刀,這妥妥的全聯盟第一高薪,歷史新紀錄,問題來了,這種頂薪到底是天價泡沫,還是聯盟價值的真實反映,普通球迷看著數字頭暈,鍵盤俠和懂球帝對噴也不是一天兩天了,但這種薪水真有“配得上的底氣嗎,還是說只是新一輪的軍備競賽,球星、球隊、聯盟、電視轉播,誰才是這場“漲薪大戲的最大贏家
先別急著喊離譜,翻翻NBA這幾十年的薪金漲幅,能看出點門道,80年代工資帽才幾百萬,魔術師25年2500萬的合同,放今天真不夠塞牙縫,喬丹97-98賽季單年就拿到了3314萬,直接把工資帽踩在腳下,球迷當年也覺得不可思議,到了加內特、科比那個年代,年薪2000多萬已經是天花板了,結果轉播合同一簽,工資帽連跳三級,庫里、哈登一個合同就是上億美元,現在亞歷山大的7125萬年薪,回頭一看,歷史就是一部“加薪史,每次新合同出來,都會有球迷喊天價,結果幾年后又成了新常態,這種輪回,見怪不怪
但話說回來,超級頂薪年年創新高,真的是因為球員越來越值錢嗎,還是說聯盟的錢多得花不完,數據會說話,2010年代轉播合同暴漲,工資帽直接飆升,球隊收入水漲船高,球員分成也隨之走高,頂薪比例看著死板,其實背后的蛋糕越來越大,球員要的是份額,老板要的是利潤,球迷看的則是熱鬧和成績,雷霆敢給亞歷山大頂薪續約,不只是看重他的球場表現,更是賭他能撐得起票房和關注度,聯盟需要這樣的“標桿合同來撐場面,轉播商、贊助商、全球市場一起推波助瀾,誰也不想掉隊
當然,合同數字再大,場上的表現才是硬道理,亞歷山大上賽季帶領雷霆打進季后賽,個人數據全面開花,防守端也有提升,這才有底氣談天價續約,要是球員擺爛,球隊再有錢也不會砸這么大賭注,看看NBA的歷史,只有那些真能扛旗的球星,才能一手“要價,一手“帶隊,球隊老板也不是慈善家,砸錢看重的還是回報率,問題是,NBA的頂薪代表真能撐起聯盟的商業神話嗎,還是說只是被市場和媒體推著往前走
此情此景,球迷心里其實有答案,NBA越來越像一臺資本機器,球員身價和聯盟市值、轉播合同、廣告贊助捆綁得死死的,頂薪合同成了聯盟價值的風向標,也是各隊軍備競賽的“門票,誰給不起,誰就只能眼巴巴看著別人組團沖冠,規則一年比一年復雜,什么伯德條款、羅斯條款、指定老將條款,聽著頭大,其實門道都在卡比例、搶先機,最后拼的還是誰能把優質球員留下,把市場份額搶到手
再說回亞歷山大這份合同,細算下來,日薪20多萬美金,場均工資甚至超過很多球隊的替補總和,這種“人均工資放在聯盟歷史上也是沒誰了,有球迷調侃,說亞歷山大一分鐘賺的錢,比自己一年還多,這種對比雖然夸張,但也反映出NBA和普通人世界的距離越來越遠,球員的商業價值被無限放大,背后是全球化、社交媒體、賽事直播的紅利,NBA敢開天價合同,是因為有信心繼續吸金,但也要防著泡沫被吹爆
還有一點值得玩味,亞歷山大的合同一出,馬上就有人問,下一個“最高薪會是誰,工資帽還會不會繼續上漲,聯盟會不會因此失衡,其實這種擔心沒毛病,但歷史經驗來看,工資帽每次上漲,聯盟整體競爭力反而更強,弱隊有空間補強,強隊也能留住核心,這種“良性擴張有利于聯盟長遠發展,當然,前提是聯盟收入持續增長,轉播合同和球迷熱情別掉鏈子,否則一旦大盤遇冷,超級頂薪很容易變成“燙手山芋
此刻的NBA,正處在一個新舊交替的節點,亞歷山大的頂薪只是一個縮影,背后是球員、球隊、聯盟、資本多方博弈的結果,球迷看熱鬧,老板看賬本,媒體看流量,大家都在自己的賽道上奔跑,頂薪合同還能漲多久,沒人能給出準確答案,但有一點可以確定,NBA的商業邏輯決定了,只要聯盟還能吸引全球關注,超級頂薪就不會停下腳步,說到底,球星拼的是實力,聯盟拼的是市場,天價合同只是這盤大棋中的一顆子,你說巧不巧,每次“天花板被刷新,都有人擔心泡沫,其實每次都有人笑到最后
總結一句,亞歷山大的超級頂薪合同,不只是個人能力的嘉獎,更是NBA商業時代的標志,頂薪還會漲嗎,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漲是常態,偶爾回調,最終看市場和聯盟的造血能力,球迷不必為天價合同驚訝,真正值得關注的,還是球場上的內容,頂薪是道具,比賽才是劇本,誰能演好,誰就配拿高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