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的中國籃球,熱點一個接一個,不管是國家隊在U19世界杯上的三連敗,還是俱樂部里那些撲朔迷離的交易傳聞,甚至北京首鋼兜售范子銘的鬧劇,都讓人覺得CBA休賽期比聯賽還精彩,問題來了,為什么這些“瓜都繞不開體制、用人、合同這幾個老話題,表面是個人的得失,歸根結底還是體系的慣性和現實的無奈。
先說國青,帶隊出征的廣東名帥曲紹斌,這兩天成了眾矢之的,三場全敗,輿論直接炸鍋,有媒體挖出他當初搞私教班的招生廣告,意思很明顯,想靠國青的“金字招牌給自己貼點金,結果卻反噬了自己,本來想著打個好成績,順便給私教班拉點人氣,現在恐怕廣告都得撤回去,畢竟成績擺在那,誰還敢報名,老球迷其實早有意見,廣東這些年梯隊培養的最大毛病就在“練快不練精,年輕球員沒少進一線隊,可進攻單一、組織能力差、身高又吃虧,內線連卡位都不會,說白了,肌肉記憶的壞習慣全是從梯隊帶上來的,杜鋒用人被噴,其實鍋更大的是曲紹斌,畢竟你系統性培養出來的球員,到了成年隊就難改毛病,這不是一天兩天能扭轉的,球迷當然急,誰愿意看著自家孩子一路擺爛,結果還被外人嘲笑,輿論風向變得很快,成績一差,什么關系戶、什么戰略性放棄,全都被翻出來,楊溢這類爭議球員上場,哪怕主力球員表現再好,輸球就是輸球,價值和尊嚴都得打個問號,這屆國青的尷尬不只是成績,還有“人情世故這層窗戶紙沒捅破,最后一場要打新西蘭,小組頭名,球迷的期待很現實,別再擺爛,哪怕輸球,也得有點東西出來,這其實就是懂球人最看重的——別把比賽打成政治任務,得輸得有價值。
說到遼寧男籃,這個夏天也挺魔幻,全運會預賽一結束,球隊直接放了一個月假,最近才集結訓練,有心細球迷發現,趙率舟那個傳了大半個月要被交易的“緋聞主角,居然又回隊訓練了,消息面上說,遼寧確實想用他換個能進輪換的內線或鋒線,但問題是,能打的都不傻,誰愿意拿主力去換一個定位不明的搖擺人,交易談判拖著,趙率舟也只能先歸隊,這種不上不下的狀態,就是CBA轉會市場的真實寫照,大家都想補強,但都不愿意吃虧,外援注冊新政又來添堵,遼寧今年四個外援全得換,試錯機會卻被壓縮到8人次,意思就是你眼光再好,也得賭運氣,哪個教練組和管理層不頭大,現在CBA的外援市場,早就沒有當年“砸錢就能買到大腿那么簡單了,遼寧想補強,難度只會更大。
鏡頭再轉到北京首鋼,范子銘這筆“天價買賣真是叫人看傻眼,從賽季一結束就傳要賣,結果一夏天過去,買家還是沒影,理由很簡單,頂薪合同加3000萬培養費,不是任何俱樂部都能咬牙接盤,這錢擱誰手里不如直接砸兩個年輕高潛力的去培養,范子銘技術早就定型,身體也不是無敵,場上作用還不如隊友丘天,但頂薪名額占著,首鋼就用滿了三個頂薪,想再補強國內球員幾乎沒戲,買斷也不是個選項,國有資產流失誰擔得起,首鋼管理層上下都得背鍋,秦曉雯時代留下的“糟心合同終于開始反噬,想當年對待閔鹿蕾、孫悅、馬布里的時候,很多人就覺得首鋼太“業余,非專業的人來操盤,后果就是現在的騎虎難下,球迷看得明白,誰都不愿再為決策層的盲目買單。
其實,三個新聞放在一起看,會發現中國籃球現在最頭疼的不是個別球員、教練怎么樣,而是整個體系缺乏自我糾錯的能力,國青打不好,鍋甩來甩去,沒人愿意承認培養模式有問題,遼寧想交易,資源池太小,大家都在等對方先出手,首鋼天價合同砸手里,既不能用,也不敢放,管理層隨便拍腦袋的后果只能球迷來承受,說到底,CBA的夏天看起來熱鬧,其實每一條新聞背后,都是現實和理想的拉扯,球迷嘴里喊著“職業化,可真正職業的思維和操作,什么時候才能成為主流。
有時候不得不感嘆,懂球的人都知道,成績起伏、球員流動、合同風波,這些都是職業聯賽的常態,但中國籃球的煩惱,遠不止場上輸贏那么簡單,體制、利益、面子、責任,誰都不想背最后一口鍋,球迷們也只能一邊自嘲一邊期待,等下一個夏天,看看會不會真有變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