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萬歷皇帝還沉浸在后宮的淫樂之中時,努爾哈赤已經(jīng)完成了統(tǒng)一遼東女真各部的使命。在萬歷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立后金政權,開始了和大明王朝分庭抗禮的戰(zhàn)爭。雖然努爾哈赤的兵力相對于遼東的明朝軍隊來說實力懸殊,但是他總是能夠在敵人大兵壓境的時候化解危機,將敵人擊潰。他總是能夠在面臨敵人重兵防守的堅城時攻城略地,以少勝多。不排除努爾哈赤的軍事謀略確實高人一籌,當然許多時候他也利用了明朝內(nèi)部的矛盾,抓住了有利的時機。兵不在多而在謀,努爾哈赤能夠連續(xù)攻下遼東七十余城,他所用的戰(zhàn)術竟然是相同的,就是引敵人出城來戰(zhàn),然后集中優(yōu)勢兵力,各個擊破。
▲戰(zhàn)場上的后金軍隊
然而這一個戰(zhàn)術如果想要很好的實施必須滿足三個必要的條件。
第一:明王朝的內(nèi)政腐敗
很顯然,這一條堪稱是最根本的條件。如果明王朝政治清明,有明君賢臣,猛將如云,那么朝廷一定會重視邊關的防御。即使努爾哈赤想要起兵,可能剛一露頭,就會被遼東的明朝軍隊給剿滅了。
但是他很幸運,此時的大明王朝內(nèi)部可以說是一片混亂。大家可以看一看明朝的地圖就會明白,明朝自從建立之日起就從來沒有太平過,因為北方的蒙古殘余勢力無時無刻不在計劃著攻打南方的明王朝。在整個明朝歷史上,蒙古部族曾經(jīng)不止一次地打到北京城下,更有甚者,在“土木堡之變”后,竟然將明朝皇帝給俘虜了。當年朱棣遷都北京,定下“天子守國門”的規(guī)矩,就是為了對付北方的蒙古。明王朝時時刻刻受到外族武力的威脅,本來做皇帝的應該不能放松警惕才對,可是萬歷皇帝后期的時候出現(xiàn)了一個情況,皇帝不理朝政了。
▲后金軍隊中的蒙古騎兵
努爾哈赤正是抓住了這有利的時機,趁著明王朝內(nèi)部亂作一團的時候,在遼東發(fā)展割據(jù)勢力,攻城掠地。而明軍是什么情況呢?首先,糧餉不足。當邊關索要糧餉的時候,皇帝只能給湊足一半,但是皇帝自己的小金庫別人想都不要想。其次,軍備廢弛。由于邊關守軍得不到足夠的軍餉,軍馬、槍械都嚴重匱乏,甚至有的軍隊會出現(xiàn)弓無弦、馬無韁、刀生銹的情況。
第二:明朝邊關無大將
在萬歷初年的時候,遼東戰(zhàn)事就一直沒有平息過,當然那個時候,努爾哈赤還是個小孩子,明朝的主要敵人還不是他。那時候的遼東地方分布著女真的很多部族,當然還有遷移到這一帶的蒙古勢力。他們各個部落之間互相攻伐,有時候也會聯(lián)合起來進攻明朝的關城。而明朝的遼東總兵多年來換了不少,唯獨有一人不得不提,他就是李成梁。
李成梁先后兩次主持遼東軍事,退休時已經(jīng)七八十歲了。他守遼東期間,捷報頻傳,遼東可謂固若金湯。在他的手上沒有丟過一個城池,甚至還攻城掠地,向北方收復了許多被蒙古占領的領土。可見,有一個能征慣戰(zhàn)的軍事主官,對于遼東戰(zhàn)事有多么重要。
▲遼東總兵李成梁
可是后來李成梁志得意滿的時候,他也受到了朝廷內(nèi)部的影響變得腐化墮落了,才造成了喪師失地的事情時有發(fā)生。
在此之后,明王朝內(nèi)部黨爭激烈,什么東林黨、閹黨、楚黨等等輪番上臺,往往派到遼東的大將都是朝中某黨的親信。也就是說他們不一定有真材實料,但卻是坐在了指揮遼東軍事的位置上。這樣想想也能猜到遼東的處境了,因為黨爭的激烈,往往遼東總兵當不了一段時間就會被撤換,不但不利于遼東戰(zhàn)局的穩(wěn)定,而且遼東的明軍沒有了統(tǒng)一的指揮,往往陣前倒戈或者用兵毫無章法。
第三:女真人對于明朝的仇恨
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立后金,曾經(jīng)發(fā)布“七大恨”,要和大明王朝死磕到底。為什么他們那么恨明朝呢?甚至一定要用武力推翻大明王朝。要知道努爾哈赤在起兵之時是沒有多少兵力的,他的家底都是在和明軍的戰(zhàn)爭中一點點攢起來的。他那時候起兵,相當于是蚍蜉撼樹、以卵擊石。但是他還是那樣做了,當然剛開始的時候,他并沒有大肆聲張,直到他開始攻打明朝第一座關城的時候,明朝才知道努爾哈赤起兵反叛的事。
▲努爾哈赤發(fā)布“七大恨”,建立后金
“七大恨”的第一條就說得很明白了,就是努爾哈赤要為父報仇。當年李成梁守遼東的時候,在攻打一座村寨的時候,曾經(jīng)屠殺了全寨的村民,其中就有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從那時候開始努爾哈赤就立志反抗明朝。只是由于當時他只有十幾歲而且勢單力孤,沒有能力起兵。但是復仇的火焰在他心里燃燒了十幾年了,他一刻也沒有忘記這血海深仇。在他統(tǒng)一了女真各個部落之后,他終于有資格跟明王朝叫板了。正是因為努爾哈赤身上背負著血海深仇,他才能不顧一切地對明朝用兵,即使在戰(zhàn)斗最危急的時刻,他也會堅持到底,不會放棄。
當然,除了努爾哈赤個人的仇之外,他還利用了女真人對于明朝的仇恨。因為多年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生存的女真人,經(jīng)常受到明軍的歧視和壓迫,遼東的民族矛盾已經(jīng)激化了。
正是利用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努爾哈赤起兵真可謂順天應時。
那么努爾哈赤是如何利用他的戰(zhàn)術的呢?
在明王朝得知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立后金之后,京城震動。朝廷派出了四路大軍向赫圖阿拉方向圍攻。努爾哈赤一反常規(guī)的用兵之道,他沒有分兵去迎擊敵人,而是集中優(yōu)勢兵力各個擊破。為什么要這樣,首先明軍勢大,自己兵力不占優(yōu)勢,如果分兵的話照樣還是以卵擊石。但是努爾哈赤敏銳地抓住了戰(zhàn)機,因為四路大軍看起來挺嚇人,可是他們的進軍速度肯定有快有慢啊。于是他們兵貴神速,首先設伏兵在他們的必經(jīng)之路上,然后以重兵包圍明軍的一路大軍,將其殲滅。隨后連續(xù)作戰(zhàn)對付明軍的其他幾路大軍。就這樣有三路大軍被努爾哈赤殲滅,第四路被擊潰。這就是著名的薩爾滸之戰(zhàn)。
▲薩爾滸之戰(zhàn)
薩爾滸之戰(zhàn)是后金生死存亡的一戰(zhàn),如果這一戰(zhàn)敗了,努爾哈赤將很難在遼東打開局面。可是他很幸運,這一戰(zhàn)完全吊打遼東的明軍,使明朝不敢主動出兵來犯。
隨后努爾哈赤展開了對明朝邊城的進攻。進攻明軍重兵防守的城池,其實后金軍隊是完全處于劣勢的。因為后金的優(yōu)勢是八旗的騎兵,如果是在平原上決戰(zhàn),那么明朝雖然也有騎兵,但是相比于后金騎兵簡直不堪一擊。此時如果努爾哈赤是按照常規(guī)的打法去進攻敵人重兵防守的城池,肯定是損兵折將。于是他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派一支較弱的騎兵去引敵人出城來戰(zhàn),然后到了平原上可就是后金騎兵發(fā)揮威力的時候了。往往明朝總兵會遭到后金軍隊的重重包圍,最后力戰(zhàn)而死。當此城的總兵戰(zhàn)死之后,明軍沒了主帥往往潰敗或者軍心渙散。此時再攻城就簡單多了,很多時候,努爾哈赤也會利用城中的奸細里應外合。
▲努爾哈赤身先士卒
我們看到努爾哈赤的軍事謀略還是值得稱道的,也善于抓住時機。他曾經(jīng)為了攻打沈陽城等了一年多的時間,等到明朝把能征慣戰(zhàn)的熊廷弼調(diào)走之后,他才下了攻打沈陽的最后決心,因為此時的遼東經(jīng)略是沒有真才實學的袁應泰。
而不管是攻打沈陽還是遼陽,努爾哈赤都是如出一轍地使用引敵人出城來戰(zhàn),然后集中優(yōu)勢兵力的策略。但是更加令人不解的是,明明有堅城可守,占盡優(yōu)勢的明朝守軍,卻總是會上當,放棄堅城的防守,非要到平原上與后金的騎兵硬碰硬。
▲袁崇煥
怪不得后來袁崇煥在遼東時說了那么一句:“只要給我兵馬錢糧,有我一人守遼東足矣”。現(xiàn)在想想他可并不是說大話,或許他是看到了明朝兵敗的真正原因吧。后來,他憑借著一座寧遠城,僅用一萬人的兵力,就把數(shù)倍于幾的后金軍隊打得損兵折將,還用大炮把努爾哈赤打成重傷。自此之后,袁崇煥成了努爾哈赤的克星,只要有袁崇煥在,努爾哈赤將再難有作為。只可惜袁崇煥經(jīng)略遼東的時候,遼東已經(jīng)被后金攻陷七十余城。如果像袁崇煥那樣的大將能早一些主持遼東軍事,說不定就沒有后來的清朝了,你說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