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58llo42779
在這個追求速效的時代,連治病也變成了"快餐式"消費。許多人認為中醫是過時的老古董,卻不知那些歷經千年的方劑里,藏著現代醫學難以企及的智慧。就像一位老匠人手中的工具,看似古樸,卻能精準解決最棘手的難題。
診室里,李俊才大夫正專注地為一位特殊患者看診。這位患者右側肢體活動不利,言語含糊不清,連最簡單的握筷動作都難以完成。西醫診斷為"腦梗后遺癥",雖然康復治療能部分改善癥狀,但進展緩慢讓患者備受煎熬——肢體僵硬、言語障礙,生活質量大受影響。
李大夫通過細致觀察,發現患者除了明顯的偏癱和言語不利外,還伴有面色晦暗、口角流涎等典型表現。舌診見舌質紫暗有瘀斑,脈象弦澀,這正是中醫所說的"氣虛血瘀,痰阻脈絡"之證。在中醫理論中,《醫林改錯》早有明示:"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道出了腦梗后遺癥的病機關鍵。
針對這一證型,李大夫開出了一張融合古今智慧的處方:
黃芪、丹參為君,益氣活血
地龍、雞血藤為臣,通經活絡
石菖蒲、遠志為佐,化痰開竅
牛膝、杜仲為使,強筋壯骨
甘草調和諸藥
這個看似傳統的組方,卻蘊含著精妙的治療邏輯:先以益氣活血治其本,再以通絡開竅治其標,標本兼治,循序漸進。
令人驚喜的是,經過系統治療,患者的癥狀得到顯著改善。第一個療程后,肢體活動度增加,言語較前清晰;繼續治療兩個療程,可扶杖行走,生活自理能力提升;最終,困擾多時的后遺癥得到有效控制。更難得的是,整個治療過程與康復訓練相輔相成,真正實現了"既治病,又恢復功能"的治療目標。
這個案例生動詮釋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與現代醫學的"對癥治療"不同,中醫著眼于整體調理,通過恢復人體氣血運行來促進功能康復。就像疏浚一條淤塞的河道,不是簡單地在岸邊修修補補,而是要從源頭開始,疏通整條水系。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更需要這種"慢智慧"。中醫不是落后,而是提供了一種更為深刻的康復理念。那些歷經千年檢驗的方藥,恰如陳年佳釀,歷久彌新。當現代康復遇到瓶頸時,結合傳統智慧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對于深受腦梗后遺癥困擾的患者,中醫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李俊才大夫的臨床實踐表明,通過精準辨證和合理組方,即使是現代醫學認定的疑難病癥,也能在傳統醫學中找到解決方案。這不僅是醫術的傳承,更是一種康復理念的創新。
(本文僅供參考,具體用藥請遵醫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