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蘿吉
聲明在先,我是一個米黑,屬于那種對公司、領導、產(chǎn)品全方位都看不順眼的那種,所以評價小米產(chǎn)品時,我會比普通人要嚴格、挑剔得多。
帶著這個身份,我對小米產(chǎn)品缺點的認識,也會比普通人要更敏感一些,但這也同時意味著,當小米真的有所進步時,我也能很敏銳地感受出來。
YU7這款車,就讓我感受到了巨大的進步,以至于拋開內(nèi)心的成見后,它已經(jīng)成為我眼中當下市面上最好的純電SUV之一。
時隔一年的兩款車,
YU7比SU7進步有多大?
要聊我眼中YU7取得的進步之前,得先聊聊我眼中SU7有哪些主要缺點。
SU7之所以這么火爆,消費者看中的無非兩點——造型和性能。性能這塊沒啥可說的,無論賽道上取得的成績,還是媒體同行們的普遍評價,SU7的操控性能都稱得上出類拔萃。
至于造型……我們先拋開對于其重度借鑒的精神潔癖,單從設計美感的角度評價SU7的外觀設計,它整體確實稱得上亮眼、好看。
但最好看的線條、輪廓,基本都是和保時捷最相似的地方。
而小米真正負責“原創(chuàng)”的拼接、融合部分,包括前大燈的造型、尾整體尾部的觀感,都顯得有些突兀,所以SU7的就屬于那種整體好看、但局部總是讓人感覺別扭的狀態(tài)。
至于內(nèi)飾,SU7就完全是平平無奇、乏善可陳了。布局常規(guī),質感普通,對于20-30萬元的價格定位,甚至是有些拉后腿的。
相比設計,小米SU7(參數(shù)丨圖片)最嚴重的問題,是乘坐體驗一塌糊涂。5米級的車長、3米級的軸距,C級轎車的尺寸,卻只有B級車的空間,A級車的舒適度。
空間并不是小米SU7的根本問題,畢竟它是一臺高度側重運動性的轎跑車型,本就不該過于苛責舒適性的問題。但SU7的后排地板過高,座椅偏硬,靠背角度偏陡,不管身材高矮胖瘦,在后排坐著都相當別扭。
除此之外,常規(guī)配置方面,SU7的性價比也著實不高,20-30萬元區(qū)間,競品車型已經(jīng)普遍配備800V平臺、高倍率電芯、激光雷達,SU7都局限在中高配;其它車型也普遍配備的后排通風、按摩等,SU7全系只有加熱。
SU7的缺點說到這里,接下來我們就該聊聊,YU7相比SU7的進步,到底有多大了。
一.
外觀細節(jié)處理更成熟
觀感、質感提升明顯
借鑒的是非對錯拋開不談,只論觀感,YU7的外觀比例和姿態(tài),讓人聯(lián)想到法拉利Purosangue,車頭部分被刻意做得很長,車位也做出了飽滿翹臀的效果,超跑SUV的姿態(tài)確實拿捏住了。
和SU7相比,YU7外觀的一大變化,就是采用了蚌式引擎蓋,引擎蓋的下沿線條,和大燈內(nèi)部的燈帶直接相連,這就讓YU7車頭的整體感和協(xié)調感都明顯提升。
車尾部分,YU7和SU7的輪廓一致,但從內(nèi)部填充、變成了輪廓“描邊”,這就讓YU7的車尾顯得更加輕盈。SU7大燈、尾燈難以呼應的問題,在YU7上得到了淡化。
二.
內(nèi)飾展現(xiàn)原創(chuàng)理念,高級感充分顯露
目前新能源品牌中,內(nèi)飾的套娃現(xiàn)象非常嚴重,相比外觀在細節(jié)觀感上的提升,YU7座艙設計和質感的提升,要更明顯。而且和SU7簡約的布局不同,YU7內(nèi)飾的設計展現(xiàn)出了明顯的特點和原創(chuàng)思維。
這里很多人會提到天際屏的問題,畢竟阿維塔的那套遠端屏已經(jīng)深入人心,YU7顯然有點借鑒的意思。但實際上這兩套屏幕的技術原理完全不同,YU7采用的是和寶馬i系列相似的P-HUD技術,顯示信息是通過風擋玻璃反射給駕駛員。
至于小米有沒有借鑒寶馬,糾結的意義也不大,雖然寶馬率先展示,但第一個量產(chǎn)上市的,還是小米YU7。即便小米確實借鑒了寶馬,但小米能在友商推向市場之前,就將前沿技術和設計領先落地,這反而更能反映出小米整合新技術的理念和能力。
回過頭再說內(nèi)飾,和SU7相比,除了中間的中控屏之外,YU7座艙里的方方面面,可以說都煥然一新。配色采用拼色方案,中控臺采用環(huán)抱式布局,皮革裝飾從中控臺到兩側車門高度銜接,這就已經(jīng)是高檔豪華車經(jīng)典的風格了。
小米SU7
小米YU7
細節(jié)方面,YU7也沒有直接沿用SU7的現(xiàn)成部件,方向盤造型重新調整,和座艙一樣采用拼色設計,車窗控制鍵造型沒變,但表面材質從黑塑料升級為亮面金屬。
SU7和YU7,本質上是同級別的轎車和SUV,但相隔一年上市的兩款車,在內(nèi)飾的質感和氛圍上,其實已經(jīng)有了至少半個檔次的差距。
三.
空間依然緊張
但舒適度不僅不是短板,而是優(yōu)勢
修長車頭、低矮車身的運動比例,注定YU7內(nèi)部的空間不可能寬裕,實際情況確實如此,常規(guī)坐姿下,YU7后排腿部、頭部的空間,比Model Y、極氪7X等尺寸小一圈的中型SUV都要更小。
在去小米之家體驗實車之前,我對YU7舒適性的預期,是比SU7會有進步,但依然不適合作為家庭用車。而在實際體驗之后,這個想法被完全顛覆,YU7的舒適性不但不是短板,和同級新能源SUV相比,這反而是它在造型、性能之外,第三個核心優(yōu)勢。
前排的兩個零重力座椅就不用提了,目前20-30萬元的5座SUV中,YU7在這一點上是獨一份。三人出行、或停車休息時,兩套零重力座椅帶來的舒適體驗,絕對是超越常規(guī)車型的。
YU7真正讓我驚嘆的,是后排。
很多人應該已經(jīng)知道,YU7后排兩個座椅,都可以支持最大135°的靠背無級角度調節(jié),最初我認為這更多是小米彌補自己空間不足的一個噱頭,因為此前我也體驗過大角度靠背的車型,乘坐體驗的提升并不明顯。
而YU7的后排完全不同,在將靠背通過電動調節(jié)到最大角度后,我發(fā)現(xiàn)整個人的狀態(tài),相比常規(guī)角度時有了質的提升。
座椅寬大柔軟,大腿、腰部,再到背部,很好地貼合、并承托住了各個部位,橫向空間非常寬裕,一側車門、一側中央扶手的角度,能將兩個胳膊非常自然、舒展地承托起來。
進入這個狀態(tài)后,整個上半身得到充分的放松,而雙腿也處于自然、舒展的狀態(tài),即便此時膝蓋距離前排座椅的空間并不寬松,但此時的身體,并不需要進行蹺二郎腿的操作,各個部位都已經(jīng)進入了最自然、放松的狀態(tài),腿部還留有多少空間,已經(jīng)不重要了。
除此之外,靠背向后調節(jié)后,頭部和車頂?shù)木嚯x也被拉開,原本頭部空間局促、視野有壓抑的問題,也得到了緩解。
體驗過YU7的座椅后,我專門去旁邊對比了下極氪7X和Model Y,后兩者的空間確實更寬裕一些,但要問哪款車坐著最舒服,我會毫不猶豫投票給YU7。當然,極氪7X的后排右側,也有躺椅的模式,相比YU7還多了腿托調節(jié),但這個功能畢竟局限在了右側,且極氪7X的前排,并沒有零重力座椅。
純粹主觀體驗,評價整體舒適性的話,智界7X、特斯拉Model Y、極氪7X這幾款車,我會分別給到7-8分,而YU7我則愿意給出9分,甚至更高。YU7的空間表現(xiàn)或許只有B級車的水平,但它后排帶來的乘坐體驗,卻已經(jīng)超過了絕大多數(shù)C級SUV。
YU7令友商恐懼的不是銷量
是進化的速度
一個小時大定接近30萬臺,這是小米YU7上市后帶給行業(yè)的第一個小震撼,不管這個數(shù)字背后有多少水分,YU7成為超級爆款,都已經(jīng)沒有多少懸念。
稍微細想一下,這里真正可怕的,并不是巨大的訂單,而是背后的絕大多數(shù)客戶,都是在沒有見過、坐過實車、更別提試駕過的情況下下單的,也就是說我上面提到的YU7在內(nèi)飾質感、乘坐舒適性方面的巨大進步,并沒有對訂單起到實質作用。
這意味著當這些客戶抱著對SU7的認知,真正體驗到實車時,他們對購買這款車的想法,會更加堅定。同時此前因為SU7的缺點,對YU7持懷疑、觀望態(tài)度的人,也可能會在體驗到YU7之后改變想法。
而從廠商的角度,真正值得擔憂、甚至恐懼的,是小米快速改進自身短板的效率和能力。
對于SU7的成功,很多車企或許并不是很服氣,認為主要靠的是設計借鑒和雷軍的營銷能力,那么清醒的車企,在看到YU7之后,就應該知道事情沒有那么簡單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