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蝸牛如何去死》誕生始末
文/污士奇
《一只蝸牛如何去死》這本小書,名副其實,它是關于“死”的一個思考。這個想法縈繞在我心頭很多年。大概在2018年的時候,我初步寫下我對死亡的一些雜亂無章的想法,在幾張從本子上撕下來的牛皮紙內頁上。后來,在我真正動筆寫《一只蝸牛如何去死》的時候,這些凌亂的草稿已成為時光的蟬蛻,丟進了廢紙簍。它并非無名無姓,最初的名字是《我想在阿拉斯加的極光下死去》。
我不知道自己為何對“死”如此感興趣。有的朋友以為我有一點抑郁——我想我沒有吧,我是個還算快樂的人,生活厚待我,我對自己也很寬容。我從不愿為了工作奉獻一切,努力保存自己的個性與生活不被外力碾壓。我成長的環境雖不怎么優越,但沒遭受過太大的挫折,也沒經歷過心碎的絕望。我對死亡的態度,更像是對待一個熟人,我偶爾會遇見它,大多數時候聽說它,對它有些敬畏,卻也并不刻意回避它,反而常常琢磨它的脾氣和性格,會想一想將來如何與它相處。
我這么常常去琢磨死亡,也許跟家庭的影響也有一絲絲關系。我父親是一個警察,所以在我的小學時代,除了兒童雜志外,公安雜志就是我看得最多的讀物了——上面記載了各種各樣的命案,有些案件現在想來簡直是人間慘劇,比如一個絕望的女人在飽受家暴后,把自己的孩子當成了宣泄的對象,她的孩子就這樣在雙重的家暴中死去了。然而,留給當時的我最強烈的感受竟然是:也許對這個孩子來說,死去反而是解脫。那時候的我還是個翻箱倒柜的能手,曾在一個十分隱蔽的小角落里,發現父親藏在那里的一個綠皮的工作筆記本,抖一抖,掉出來的照片是一個四分五裂的男人——后來姐姐跟我說,那是父親在一次炸彈案現場的拍照。那個男人是不是自殺式死亡,已經忘記了,我只記得他的頭顱跟斷掉的四肢散落了一地,眼睛睜得大大的,向頭頂上方看去,不知道在看些什么。從那以后,我再沒有翻看過父親的東西。
我沒有親歷過親人的死亡,我的姥姥、老舅、大舅、大姨、表哥,他們離世的時候我都不在身邊。然而關于死亡的故事,我知道很多。我知道姥姥去世前變成了植物人,勉力活了一年后走了。我知道老舅中風后全身癱瘓,他的頭腦卻還是清醒的,他不愿過仰人鼻息的生活,主動斷食送走了自己。我還知道,忘了是什么時候,村里一個老太太癱在床上,什么事都不能做,只依舊能吃,可家里糧食不夠了,兒子不再給她吃飯,于是她就吃身下墊著的草席,聽說她死掉的時候,那草席已被吃了大半。
關于死亡的事情,想起來都是沉重的。然而為什么我常常去想它?我也不知道。我還記得在2016年的夏天,去胡同里的流動圖書館做一日店長,當天還有另外一位店長與我共同輪值,是個大學剛畢業的女孩。我們第一次見面,卻聊得十分投機,甚至聊到了“如何選擇死亡”這件事。我們說到今敏監制的動畫劇集《妄想代理人》,其中一集講到一個老人、一個成年男子、還有一個少年,他們聚在一起,想要為自己的未來找一個痛快的死法。我當時想,啊,竟然還有這樣的人——我好像也是這樣的人。
《妄想代理人》
我是個不擅長深度思考的人,常常只停留在思考的表面,所以其實我并不明白為什么我會有這樣關于“如何去死”的種種想法。然而死亡就在那里,并且注定是我的未來,我又怎么能無視它?“如何去死”,分明是很正常、很重要的人生選擇啊。這個看起來嚴肅沉重、但想想其實還蠻有趣的念頭,猶如一顆種子,我不知它何時落在我心里,何時萌發了根芽,然而每長一歲,每多經歷一些生活,它就又長大一些。
2018年的時候,它成長到我的內心有點放不下,于是寫成了一紙簡單的草稿,在幾頁隨便撕下來的牛皮紙上。將它寫出來之后,我又想著,如果能畫出來該多好。然而工作、生活和我的懶惰擱置了這個計劃。好在,這個念頭并沒有停止生長,而是在我的一放再放中繼續醞釀,時不時蠢蠢欲動。在2023年初,在席卷全球的經濟下行中,我迎來人生中的第一次失業。失業令我沮喪,也有點興奮,特別是得知我可以申請18個月的失業金,相當于得到一個長長的帶薪假期。我給這次假期安排了很多計劃,旅行、畫畫、自由泳、整理一份長達十年的通信……這些都做完了之后,我想,也許是時候了,該給心里這棵一直在倔強生長的植物畫個像了。
最開始的時候,是想參照自己和身邊親友的樣子來畫這個繪本,但我三腳貓的畫功真是很不好,畫人又實在太難了……剛好家屬熱愛蝸牛,我也很愛畫蝸牛,蝸牛又很好畫,想想不然就用蝸牛作為主角吧。主角從人類改換到了蝸牛,于是所有文本也就重新改過——在大改的過程中發現,以蝸牛的角度來呈現,反而給這個文本帶來了許多驚喜,一些從前構思時從未想到過的更自然的、更新鮮的、更有意思的東西,經由這只小蝸牛帶來,讓原本苦澀而沉重的講述變得溫暖而輕盈了。
作者簽繪四格小漫畫
小蝸牛的到來并沒有挽救我的拖延和怠惰,大致從當年的9月起,到次年的1月底,磨磨蹭蹭,拖拖拉拉——我人生中的第一個繪本,竟然就這樣畫完了。將所有畫仔細插進畫夾,厚厚的一疊,連我自己也有些驚嘆呢。繪畫工作結束的時候,已經是凌晨一點,困意混合了一點奇異的滿足和興奮,一沾枕頭就睡著了。次日醒來時,這點興奮并沒有跟著睡意一起消失,而是像一股地熱泉,咕嘟咕嘟地蒸騰起來了。
終于畫完了。我想出去逛逛,去廣闊的天地里走一走——過去的這段時間里,我把自己困在小小的寫字桌上,天天想著要完成它,完不成就覺得空虛又痛苦,空虛痛苦的時候又忍不住沉迷八卦,刷完八卦又是無盡的自責……現在終于從這樣的生活中解脫,竟然有種苦修結束的感受。我想即刻就跑去東四的美術館街,補充用禿了的彩鉛。我還想去寶鈔胡同的一家面包店,買他們自制的腰果羅勒醬和黑麥皮塔餅來嘗嘗。我這樣想著走出地鐵站,看見陽光透過洋槐樹,灑下輕巧活跳的點點斑斑,好像頭一次真正嘗到自由的滋味。我想我做成了生命中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以后就算要投入更累更卷的工作,有了這本小書、這只小蝸牛,也不會再覺得人生不值得。
常常有朋友問我,小蝸牛的殼上背著的那個紅紅的小東西是什么?我說,那是它的小包袱,里面裝滿了它心愛的寶貝,所以它走到哪里就要背到哪里,即便要去極光下擁抱死亡,它也要帶上這些寶貝。如今,我的悠長假期早已結束,我不知道未來能否再有——也許再也不會有——像《一只蝸牛如何去死》這樣令我寶貝的作品。從今往后,還是要面對雜七雜八的日常,還是要應付不愿應付的煩惱,還是要老老實實工作、偶爾展望退休。然而我依然希望,能在謀生之余,繼續擁有對畫畫和生活的愛,走到哪里就帶到哪里,只要活著就不放棄……雖然常常想著“如何去死”,但生有所戀,總是美好。請原諒愚蠢的我。
我所了解的污士奇和她的《一只蝸牛如何去死》
文/仙人球愛水
今年是我認識污士奇的第十七年。大言不慚地說,污士奇的畫是我“看著長大”的。她幾乎沒有經過任何繪畫訓練,真正開始畫畫也很晚了。
畢業后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在一個周末的下午,我們在出租屋的大木桌上畫畫。她畫了《鵝城》,我當時就覺得很有意思。后來我們分隔兩地,她也陸續在畫,《楊樹臉》《傷心的一天》,還有《大門和開花的樹》……對于我這樣一個毫無藝術細胞的人,她的繪畫史就是我的審美史,她每每發過來的畫,都讓我眼前一亮,發自內心地贊嘆她的靈氣和精力——工作之余的我只想靜靜躺著,但她卻能拿起畫筆。我好久都沒能明白她的能量來自何處。直到她的畫越來越好,我能從畫里感受到她的情緒時,才明白她在畫畫的時候一定非常放松。
畫畫也是情緒表達的一種方式。同是一棵樹,同是一個人,不同的情境下呈現出來的畫是完全不同的。污士奇用畫畫的方式直面了自己的情緒。折回來看,《鵝城》的繪畫技法真的是小學生水平,《楊樹臉》也經不起專業的推敲,但看完她的畫,在畫里的情緒消散后,總有一種平和的溫暖。我想,親手畫下這些的污士奇,收獲的釋放感和成就感一定更多。
有一次我特別傷心,跟她訴苦。她沉默地聽著,我也知道以她的性格并不能說出什么安慰的話,只是和她說說就已經好許多了。但過了一陣兒,她送我一幅畫,畫里是一個女孩子,蓬松的長發,笑容溫和、堅定又有些俏皮,不怎么漂亮,但我十分喜歡。因為我知道那是我。這就是污士奇安慰我的方式,勝過千言萬語。
《一只蝸牛如何去死》這本小書,喚醒了我關于“死”的許多碎碎念,我邊讀邊點頭,發出了好幾次“對,就是這樣”的感慨。
我是個文字腦,即使是繪本,也是會先關注到文字。這是一個很簡單易讀的繪本,但又是經過嚴謹思考的,比如對于“死的恐懼”的思考,雖然只是短短的幾行文字,卻真的挖出了我們心里內在的那種感受。污士奇的有些笨拙的、有缺陷的、卻有著認真態度和想法的繪畫,又保證了它作為繪本的可看性,那些生活細節的呈現,那些具體場景中自然而生的幽默感,真是融合的非常好。
和好為人師的我相比,污士奇最珍貴的一點,是她從來不要求人,也不教育人。她的《蝸牛》也是這樣,她只是描繪一只小蝸牛的日常與幻想、快樂與痛苦,所以這本小書閱讀起來不僅毫無壓力,反而有被無限接納的感覺,尤其是在自己能量也非常低的時候,會有一種很強烈的、找到了同伴的、然后被肯定的感覺。
最妙的是結尾的地方。既然生活中這么多的負能量,這么多的死循環,這么多的鬼打墻的生活,那我們是不是就真的去死呢?但是,在陪著小蝸牛“死”過一回后,在這個過程中經歷了那么多美好之后,會覺得自己又有了些力量,可以掙扎出來繼續活著,因為真的是生有可戀的。尋死前想做的事情,我們生活里完全可以努力去達到的。《蝸牛》帶給每個人的感受都不太一樣,而它帶給我的感覺是很治愈的——又有了好好生活下去的能量。《一只蝸牛如何去死》,要說的并不是如何去死,而是如何更好地活著。
我想,沒有人覺得小蝸牛真的會去死,我們也不會。真正想死的人,想到“死”也不會這么快樂——能想出這種種的浪漫的死法,正是因為小蝸牛對這個世界的愛。
估計很多人看完《蝸牛》,都會覺得看到了自己。我就是這樣的。
在很平常的一天,我看到了《蝸牛》,然后我就愛上了它:螺線型外殼,櫻桃柄一般細細的觸角,一眼看上去很有鈍感力,只是千萬只蝸牛中最尋常不過的那一只。但不起眼的它,也有自己的挑剔,挑吃,挑玩,挑死的方式;會因為打擊而喪氣,也會因為美食和運動而開心。
我們普通人就很像這只蝸牛,爬也爬不快,打也打不過。生活里的我們,物質也不夠那么富足,生活沒有那么美滿,但仍然會有一些小小的目標和愿望,仍然會有一些小小的存于當下的感動。以前呢,信息是比較封閉的,也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個多么廣闊和富足的世界里;但現在借助互聯網,我們知道了這個世界的博大和多樣,見證了各種各樣的、老虎一樣強大的人。然而我們依然是蝸牛,依然要在平凡的生活里去對抗、去接受、去享受、去發現。
對,你會覺得小蝸牛像我們每一個普通人,但其實最像的,還是污士奇本人。第一眼看污士奇,你會覺得她是一個很乖的人,話很少,人很禮貌,遇到感興趣的人還會害羞。但她有一個豐富的內心世界。作為一個標準吃貨,她愛美食,也愛動手烹飪;她愛養花,也愛游泳;她有自己的愛好,更有自己的堅持——正是這些愛好和堅持,匯成了這本小書。
當時污士奇在失業期,她說她想休息一陣再找工作,因為有很想要完成的事情。我有點著急,語氣也不太好,一直勸她找工作,心里武斷地認為她只是有點懶。直到看到她發過來的視頻,原來她學會了游泳,在水里像只小海豚一樣撲騰,突然覺得休息一陣兒也挺好,最起碼身心放松。后來我看到了《蝸牛》,對她而言,這是一本難度非常高的作品,工程量巨大,耗費無數腦細胞,我不知道她費了多少心血和時間。
想想我當初教育她、讓她找工作時,她一臉的平靜,默默地畫出了小蝸牛。我很慚愧,不只因為我誤解她,也明白了對她而言,世上有比掙錢更重要的事。她愛生活,愛繪畫,愿意把對這個世界的愛用把畫筆記錄下來。她時常喜歡默默地跋涉,享受一個人的孤獨,樂意接受大家的肯定和欣賞,但又不是為了獲得肯定而欣賞去做事情。
過去一年的寒意終于完全散去,柳枝又綠,榆葉梅又開,又來一個繁盛的春天,但這繁盛是許多花開開落落、接力而成的——就像我們這個生生不息的宇宙,看上去生機勃勃,但無時無刻不在上演著生與死的轉換。而每一顆星球,每一只蝸牛,每一朵花,每一個人,都只是這宏大史詩里可以忽略的微小存在,但是它們和我們,都真正地存在過、爬行過、綻放過。
【相關圖書】
《一只蝸牛如何去死》
作者:污士奇
廣東人民出版社·樂府文化
時常希望世界毀滅、又滿心愛著這個世界,每個人都是向死而生的小小蝸牛。
一只很“I”、很脆弱、很內向的,爬也爬不快、打也打不過的喪喪蝸牛,常常為了“活著究竟是為了什么”而煩惱,于是它決定認真地想一想“如何去死”。
《一只蝸牛如何去死》用溫暖、輕盈的筆觸勾勒出對“如何去死”的浪漫想象,以及如碎碎念般對“死之大事”的思考。作者借由一只小蝸牛畫出了自己也畫出了許許多多普通人的日常與幻想、快樂與痛苦。
縱然是千萬只蝸牛中最尋常不過的一只,但我們依然可以在平凡的生活里去對抗、去接受、去享受、去發現。哪怕是宏大宇宙中的微小所在,我們依然真實地存在著、爬行著、綻放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