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 年的清明節,天陰沉沉的,仿佛也在為人間的滄桑而悲嘆。陳獨秀的三兒子陳松年,一大早就從床上爬起來。他仔仔細細地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凈凈,穿上那件洗得有些發白但十分整潔的中山裝,眼神中滿是凝重與期待。今天,對他來說,是個極為重要的日子。
陳松年來到了父親陳獨秀的墓地。那墓地實在是簡陋得很,周圍荒草叢生,墓碑上僅僅簡單地刻著 “陳獨秀之墓” 幾個字。陳松年緩緩地走到墓碑前,輕輕地坐了下來。這時,旁邊的鏡頭對準了他,只見他雙眼瞬間蓄滿了淚水,那淚水在眼眶里打轉,仿佛承載著這許多年來的無盡辛酸與思念。
“10 年了啊,爹,我終于能光明正大地來祭拜您了。” 陳松年喃喃自語,聲音里帶著一絲顫抖。這 10 年,對他來說,太過漫長,也太過艱難。為了能有這一天,他熬過了無數個孤獨又痛苦的日夜。
陳松年是家中最小的兒子。在他的記憶里,童年就充滿了動蕩與不安。他出生的時候,母親高曉嵐已經和父親分居了。他只能跟著母親在老家生活,而父親則和第二任妻子高君曼在一起。別的孩子都有父親陪伴著長大,可他的童年,幾乎沒有父親的身影。不過,雖然父親不在身邊,但他從小就聽大人們講父親那些轟轟烈烈的革命事業。小小的他,心中對父親充滿了敬意,父親就像一個遙遠而又偉大的英雄。
20 世紀 30 年代初,傳來了一個讓全家都揪心的消息 —— 父親陳獨秀入獄了。母親高曉嵐心里難受極了,她害怕以后再也見不到丈夫,于是帶著陳松年去探監。這是陳松年第一次見到父親。當他看到父親在獄中遭受折磨,面容憔悴的樣子時,心里一陣刺痛,眼淚忍不住奪眶而出。陳獨秀看到兒子哭了,嚴肅地對他說:“哭有什么用,哭是沒出息的表現,男子漢就要經得起挫折!” 這句話,就像一顆種子,深深地埋在了陳松年的心里,伴隨了他一生。
因為父親從事革命活動,家里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陳松年早早地就輟學了,沒辦法像兩個哥哥那樣去大城市讀書,更別提出國留學了。但陳松年并沒有因此而自暴自棄,他把兩個哥哥當作榜樣,自己在家里刻苦自學,努力讓自己變得更有文化,積極向上。可是,命運似乎總愛捉弄這個可憐的孩子。還沒等他成年,一個又一個噩耗就接踵而至。
1927 年,對于陳松年一家來說,是個無比黑暗的年份。他 29 歲的大哥陳延年在上海被捕了。大哥為了革命,英勇不屈,最終壯烈就義。當這個噩耗傳到家里時,祖母和母親悲痛欲絕,當場就哭暈了過去。而父親和二哥又都不在身邊,17 歲的陳松年,一下子感覺自己的天塌了。但他知道,這個時候,自己不能倒下,他得像個男子漢一樣,撐起這個家。
陳松年強忍著內心的悲痛和害怕,和姐姐陳玉瑩一起前往上海,想要為大哥處理后事??墒牵瑖顸h那些人根本不講人情,不讓他們見大哥最后一面,甚至連收尸都不允許。陳松年和姐姐沒有辦法,只能跪在大哥犧牲的地方,點上幾炷香,燒點紙錢,算是親人送行了。那一刻,陳松年覺得自己的心都碎了,他在心里暗暗發誓,一定要記住這個仇恨。
然而,命運的重擊還在繼續。還沒等陳松年從失去大哥的痛苦中緩過來,另一個壞消息又傳來了。年僅 26 歲的二哥陳喬年,同樣在上海被捕。二哥也和大哥一樣,為了革命理想,堅定地選擇了犧牲自己。陳松年和姐姐再次前往上海。這一次,他們看到了倒在血泊中的二哥,那慘烈的場景,讓他們終生難忘。姐姐陳玉瑩回去之后,心里一直忘不了二哥死時的樣子,痛苦得無法自拔,不久就一病不起,追隨兩個哥哥去了。姐姐去世的時候,也才 28 歲啊。
短短一年時間,陳松年就失去了三位至親。他這個年紀最小、本該最受寵的孩子,卻不得不扛起家里的重擔,成為支撐這個家的頂梁柱。在陳獨秀入獄的那些年里,陳松年代替父親,用他那稚嫩的肩膀,挑起了照顧年邁祖母和多病母親的責任。1930 年,55 歲的母親也病逝了,陳松年只能帶著祖母,在安慶艱難地生活。
祖母常常拉著陳松年的手,一邊流淚一邊說:“孩子,這些年你爹不在家,真是苦了你了?!?陳松年每次聽到這話,心里都酸酸的,也常常忍不住想哭。但只要一想到父親說的 “男子漢要經得起挫折”,他就會偷偷地背過身去,擦掉眼淚,然后強裝出笑臉,安慰祖母:“奶奶,您別擔心,有我呢,家里的事我都能扛著。”
1937 年,終于傳來了一個好消息,父親陳獨秀獲得了自由,可以回家了。陳松年滿心歡喜地準備迎接父親,可沒想到,又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當時,日本侵略者快要打到安慶了,陳松年趕緊把家里的財產都轉移到鄉下,藏在陳家祠堂里??烧l知道,日本人還是找到了祠堂,把里面的財物洗劫一空。等陳松年把父親接回家時,家里已經變得一貧如洗了。
為了維持一家人的生活,陳松年在中學找了份教書的工作。他每個月的工資很少,日子過得異常貧苦。但即使這樣,他也總是把稀缺的食物留給父親,他想著,要把哥哥姐姐們那份孝,也一起給父親盡了。日子再苦,陳松年在父親面前也從不掉一滴眼淚,每次都是笑臉相迎,不讓父親為家里的事操心。
不久之后,祖母也去世了。父親因為接二連三的打擊,肉眼可見地憔悴了下去,身體越來越差,最后生病臥床。陳松年害怕父親心里難受,只要一有空,就守在父親身邊,陪他說話。他還反復叮囑妻子和幾個孩子,自己不在家的時候,一定要好好照顧父親??梢哉f,在陳獨秀的晚年,陳松年就是他最大的依靠和安慰。
1942 年,63 歲的陳獨秀病逝了。這一次,陳松年再也忍不住了,他趴在父親的身上,放聲大哭。這是他第六次送別親人,每一次送別,都像是在他心上割了一刀。但他知道,自己不能一直沉浸在悲傷里,他還有重要的事情要做。
在戰亂的年代,陳松年歷經千辛萬苦,冒險把父親的靈柩運回老家安葬。這是父親的遺愿,他一定要完成。墓碑立好的那天,陳松年撲通一聲跪在地上,流著淚說:“爹,我以后每年都會來看您的?!?說完,他雙手撐地,重重地磕了三個響頭。
后來,時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陳松年的生活也受到了影響,他被迫中斷了對父親的承諾。但他一直都沒有忘記父親,心里始終惦記著去給父親掃墓。直到 1976 年清明節,已經 66 歲的陳松年,終于再次來到了父親的墓前。他伸出那雙布滿歲月痕跡的手,小心翼翼地、一遍又一遍地拂去墓碑上的浮塵和枯葉,那動作輕柔得就像當年照顧病榻上的父親一樣。不知不覺中,他的雙眼又噙滿了淚水,但他努力克制著,不讓眼淚掉下來,因為他永遠記得父親說的:“不能哭,男子漢就要經得起挫折啊!”
從那以后,每一年,陳松年都會去拜祭父親。哪怕年紀越來越大,身體越來越不好,拄著拐杖走路都顫顫巍巍的,他也堅持著。一直到 1990 年他去世,從未間斷。那簡陋的墓碑,就像一座燈塔,照亮了他的精神世界。對陳松年來說,父親的精神,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慰藉。
回顧陳松年的一生,他沒有父親那樣開天辟地的革命壯舉,也沒有兩位哥哥那樣壯懷激烈的舍身就義。當人們說起陳家滿門忠烈時,很少會有人想到他的名字。相比之下,陳松年看起來就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人。但是,在這 “平凡” 二字的背后,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堅韌與擔當。他一生堅守孝義,守護著陳家,默默地扛起了生活的千鈞重擔。他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是一位真正 “經得起挫折的男子漢”。他雖然平凡,但卻無比偉大,不是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