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氣東來,弘韻傳薪
——訪自宜齋紫砂文化體驗館創始人俗佬(徐自先)
在紫砂文化的歷史中,俗佬以非凡的熱忱與堅定的信念,開辟出了對紫砂歷史文化的探索之路,為投身紫砂領域筑牢了根基。90 年代初,他與紫砂的緣分悄然開啟。從對茶文化的鐘情,到因紫砂器具而癡迷,進而探尋其深厚底蘊,他的探索之路漸次鋪展開來。面對市場亂象與文化傳承困境,他心懷使命感,憑借著堅毅的意志,創建了自宜齋紫砂文化體驗館,以別具一格的展示方式,讓人們對紫砂文化耳目一新,心生敬意。
在歲月的長河里,總有一些人以自己堅守的信念與執著的精神,探尋著文化的深邃奧秘,俗佬便是一位對紫砂文化孜孜不倦的研究者。如今,他在傳承與創新的道路上篤定前行,并計劃在大灣區的核心位置,興建中國獨一無二的能夠展示紫砂歷史文化的博物館,弘揚中華紫砂歷史文化價值,帶動文化產業發展,讓人們,特別是年輕一代,能夠更多的了解和傳承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和前進方向。在新時代的文化大潮中,他的努力必將書寫出更具創意的新篇章。
紫砂尋根 ,俗佬筑夢
俗佬自幼好學,改革開放以來,他抓住文化復興的大好時光,努力吸取各種文化知識的營養,更加認識到傳統文化中非遺文化及其載體在人類歷史中的重要價值。恰似“幽蘭生空谷,不以無人而不芳”,這般深厚的文化底蘊,為他日后在紫砂領域的深耕埋下了種子。
90 年代初,他踏上了特區這片土地,起初與茶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在功夫茶的裊裊茶香中,在品茶的悠然時光里,他漸入研究茶文化的佳境,初識紫砂茶具愛不釋手,如“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般闖入他的視野,瞬間點燃了他對紫砂的濃厚興趣。起初,他單純因喜愛其外觀而購置,然而,隨著接觸的深入,好奇心驅使著他想要探尋紫砂壺的起源與歷史,于是,他的研究方向從茶文化悄然轉向了紫砂文化。
俗佬踏上了求知之路。他潛心翻閱各類書籍,未曾停下探索的腳步。他的紫砂壺越來越多,相關紫砂的書籍和資料越來越豐富,結識了越來越多的壺友和玩家,走訪了諸多紫砂館,幾次去宜興學習考察,雖然收獲頗豐,卻有遺憾在心,因為館藏和市面上的紫砂壺多為現代之作,真心能反映歷史的明代、清代的古壺鳳毛麟角;且當下對紫砂壺的介紹多側重于工藝,文化價值挖掘不足。出于對紫砂文化的熱愛與使命感,他決心全面系統地了解紫砂文化,理清紫砂壺來龍去脈的歷史作為收藏和研究的目標。
時光流轉,俗佬憑借著堅定的信念創建了自宜齋紫砂文化體驗館。“自宜齋”之名,恰如“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般透著悠然與自在。自宜齋紫砂館魅力非凡,吸引了來自全國二十多個省市以及臺、港、澳地區,甚至國外的朋友紛至沓來,在此參觀、交流。其四次亮相國際化的文博展覽,以實物系統地展示紫砂歷史文化,堪稱首創之舉,宛如在紫砂文化的夜空中點亮了一盞閃耀的燈火。
在紫砂收藏領域,他數十載如一日,專注于明、清、民國至 “紫砂七老”的名家壺。館內精品琳瑯滿目,金沙寺僧壺、供春八景和曼生三十八式等皆為世所罕見,三大紫砂泰斗的珍品、絕品更是令人驚嘆不已,仿佛在訴說著紫砂歷史的滄桑與輝煌。
于文化研究方面,俗佬博覽群書,反復求證,對明、清、民國各時期的紫砂名人名壺,依據其文化價值進行歷史定位,并做了系統的梳理。在解讀紫砂歷史文化時,他提出了諸多新見解、新建議,還撰寫了多篇研究文章,為紫砂文化的研究添磚加瓦。
自宜齋對紫砂的展示別具一格,按歷史時期、家族傳承、師徒關系、堂號組合等分類,使人們能一目了然地了解紫砂的歷史全貌。自宜齋注重民間收藏與文化研究,并取得了顯著成果。近年來,作為澳門中華紫砂歷史文化博物院院長和研究會會長,他的紫砂收藏備受矚目,多次被新華社、央視等中央媒體關注與宣傳,被譽為中國當代收藏名家。在“盛世中華,復興有您”活動中,其發行的紀念珍藏郵折彰顯了其地位,自宜齋文化中心也作為中央政府供貨商入庫企業被選中。俗佬本人更是被工信部的工藝美術、紫砂文化研究專家委員會聘為專家,工信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還將以自宜齋紫砂收藏為基礎,建立大灣區紫砂交流中心并開展工作。
愈挫愈奮 , 徐徐探求
在探索紫砂文化的漫漫征途中,自宜齋主人和他的壺友們以其獨特的見解與無畏的勇氣,為這門紫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披荊斬棘。“世人未解其中意,紫砂深處韻無窮”,在自宜齋齋主看來,大眾對紫砂文化的認知尚淺,民間收藏的價值亦未得到充分重視。民間收藏潛力巨大,雖藏有珍寶,卻常被忽視,更由于市場亂象存在,導致紫砂歷史文化缺失;甚至一些人對民間收藏嗤之以鼻,一概抹殺。然而,俗佬堅信民間收藏源遠流長,底蘊深厚。他也深知,收藏紫砂壺,絕非僅僅著眼于器物本身,更應重視其背后所承載的社會文化價值與歷史脈絡。他如同一位執著的史官,對各朝代表人物及相關器物進行細致的梳理,讓那些被歲月塵封、埋沒的藏品重見天日,恰似“撥云見日見真章”,為紫砂文化的正本清源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
當下的紫砂市場,亂象叢生,“水深難測”。部分所謂專家的鑒別言論,不僅未能起到正確的引導作用,反而誤導大眾,使紫砂文化的傳播與發展陷入困境。俗佬認為,品鑒紫砂作品,從實用角度、自己的審美觀,工藝細節等來判斷取舍,這都是普遍的追求。而判斷和欣賞大師之作,則是看他的風格,看壺的神韻,型態,線條和裝飾所呈現的精、氣、神。唯有對紫砂文化全面了解,方能真正領略其魅力,進而更好地展示紫砂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能發現大師作品的特點和亮點。
回溯創辦紫砂館的往昔歲月,俗佬感慨萬千。創業初期,質疑與不理解的聲音如影隨形,自己也感到了迷茫,他唯有專心學習和堅持提高自己來面對這一切,后來才贏得越來越多的理解和肯定。其實,真心干一番事業不經崎嶇談何容易,也許在自以為順風順水的時候,恰恰暗流涌動,險惡來襲。
六年前,一位背景強大的老板,急切地欲收購其大部份紫砂壺藏品。合同初簽訂后,老板帶來四位行為詭異的所謂專家,人還未到,先伸手要鑒定費。并提出鑒定的前提是和藏家全程不進行交流,理由是怕發生意外,他們來到后,在現場匆匆走了一圈,走馬觀花看壺時間不到二十分鐘。背后偷偷告訴買家老板,只說礦料不真,藏品也是假的,不說鑒定理由,也未留任何鑒定證據,每人拿了十萬鑒定費,急匆匆溜之乎也,再無蹤影。后來知道了這四位,有兩位是北京一對夫婦,根本不是紫砂專家;另外兩位是合伙做紫砂生意的外地人。
面對這一致命打擊,俗佬并未一蹶不振,“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而憑借著頑強的意志和自信,在挫折中依然砥礪前行。他對同事們說:“請放心,事實會為我們說話,時間會讓真相大白!”
隨著研究的逐步深入,俗佬的眼力日益精湛,不但看壺一眼就有八九,而且但凡有人踏入紫砂館,幾句話也能辨別出對方是內行和外行。但是,俗佬的厚道和善意卻無法阻止充滿紫砂市場的爾虞我詐和混水摸魚,他曾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更讓他寒心的是,一位口蜜腹劍的所謂知心壺友,看到他收藏的精品壺,想利用其聲望和藏品一夜暴富。1999 年,其人想方設法,以買和換著玩玩的名義,把兩把紫砂壺搞到手,隨即出書對外聲稱自己收藏的紫砂壺得到了專家們的肯定。然后大張聲勢的宣傳,暗地里背著俗佬和他人交易,由于他急于求成露了馬腳,結果未逞。回過頭來遷怒自宜齋,串通個別執法者,以詐騙罪起訴并刑事立案。在調查中,俗佬嚴正說明:一是起訴者主動購買;二是起訴者一直宣傳在手的是真品,并列舉專家為證,三年后又作假鑒定,進行虛假訴訟;三是自宜齋明確表態,愿意用原價收回。如此透明,何來詐騙?荒唐至此,豈能無法無天!在此嚴酷環境下,自宜齋屹然挺立,俗佬本人則若無其事,一心放在紫砂文化的研究之上。恰恰在這一年,自宜齋和俗佬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榮譽和肯定。
紫韻征途 ,自先領航
于紫砂文化的廣袤天地間,自宜齋歷經困難和挫折,引領著紫砂文化邁向新的征程。究竟是何種力量,驅使著它在這條探索之路上矢志不渝、砥礪前行?
回溯歷史,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對紫砂文化的研究猶如滄海遺珠,蹤跡難覓;新中國成立后,雖有發展,卻仍缺乏完整且系統的資料呈現。面對這一文化傳承的困境,俗佬內心深處對紫砂文化的極度熱愛,恰似“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野草,成為敦促他前行的第一股強大動力。他深知,這古老的文化瑰寶,不應被歲月塵封,而應重煥光彩。
自宜齋在研習紫砂文化的路途上,已然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并秉持著“學無止境”的謙遜態度,深感自身所學不過是冰山一角。這種對知識的無盡渴望,如同夜空中指引方向的北極星,為自宜齋的持續探索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因為他們明白,只有不斷地充實自己,才能在紫砂文化的海洋中破浪前行。
在收藏的漫漫長途中,俗佬也驚喜地發現,明代、清代的紫砂壺,那些歷經歲月雕琢的藝術珍品,宛如散落在民間的璀璨星辰,數量眾多卻鮮為人知。他虛心傾聽壺友的見解,在交流與學習中,壓力與動力相互交織。他深知,自己肩負著挖掘這些民間珍寶、讓它們重見天日的重任,這成為了他探索紫砂文化的又一重要動力源泉。
再者,當下紫砂市場亂象叢生,猶如混沌未開的天地。俗佬心懷正本清源的宏愿,渴望打造打造一座有規模、有檔次、能比較全面、比較系統展示紫砂歷史文化的博物館。這個博物館獨具創意,布局創新,展品創奇,容納不同意見,允許真假對比,讓參觀有更多了解和思考,讓年輕人更多的明白紫砂文化的源頭,過去和現在。也讓學生們眼睛看得見,思想有開拓,動手有興趣。既然如此,紫砂文化的活力可展觀,紫砂產業的發展可期待,紫砂人、紫砂愛好者、茶友和壺友的愿望可實現。我們何樂不為?答案是創新向前,前景光明。
俗老還認為,紫砂文化借助郵票郵冊走向世界,這是一件新鮮事,是而世界日新月異,紫砂文化的新鮮事也會層出不窮。智能技術,網絡連接,線上博物館諸多新事物,恰似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在文化的百花園中綻放出別樣的光彩。
未來,對于紫砂文化的創新,俗佬有著高瞻遠矚的規劃。大灣區的紫砂藝術交流中心可以在廣州落地,在珠海落地,也可以在深圳落地;可以影響國內,可以走向世界。今年和明年港、澳、臺的紫砂文化交流放在優先位置,而重中之重是籌備與臺北的紫砂文化交流,臺灣人民對茶文化、紫砂文化是有貢獻的,他們對紫砂文化的交流的期盼也是隨著紫砂文化交流的日益發達,紫砂文化將展現前所未有的活力文化產業的興旺和發展也指日可待。
俗佬展望未來,計劃將多年收藏整理成書,以新視角展現紫砂文化歷史,他更加耿耿于懷的,是注重橫琴文化藝術中心建新型的文化藝術紫砂館。在橫琴建大灣區紫砂藝術交流中心頗具優勢:
橫琴為大灣區核心區位,橫琴文化中心是高端文化展示平臺;工信部授大灣區紫砂藝術交流中心紫砂館牌子授予自宜齋,且其唯一;自宜齋藏品豐富,明清民國藏品和紫砂七老藏品占三分之二,不乏精品、珍稀品。并且積極做好研學對接工作,推出更多富有特色的紀念品和創新之作,定能實現文化價值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毋庸置疑,俗佬在傳承與發揚紫砂文化的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也相信他會有不俗的表現。我們有理由期待在俗佬和他的同事們的努力下,在政府、社團、廣大紫砂愛好者的支持下,紫砂文化邁向更為輝煌的新高度,續寫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壯麗新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