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網紅大愚哥之前從未想過,自己用方言講述的博山家常菜,會在抖音收獲35.7萬粉絲。看到留言里有人問大愚哥:“不會說普通話嗎”?人們也許會忽然意識到方言正在創造新的溝通密碼。當網紅們用方言開始講述時,一場關于聲音的文化突圍正在數字領域悄然上演。
網紅大愚哥在博山區西北峪村助農。
7月3日,記者了解到,山東理工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翟羽佳教授在《現代傳播》發表的最新研究——《次生口語的學理邏輯與傳播形態:從Web 2.0到Web 3.0》,揭開了這場革命的深層邏輯——電子媒介時代誕生的“次生口語”,正在Web3.0時代展現出驚人的生命力。沃爾特·翁四十年前提出的理論框架,意外地為當代年輕人的文化實踐提供了注腳。
當B站UP主用四川話拍短視頻的時候,屏幕前的網友們正在用字幕來實時進行“翻譯”,這樣的短視頻竟能輕易沖上千萬播放的關口。
這種奇妙的跨地域溝通,正是次生口語的典型場景。就像6月30日,在博山區源泉鎮岱北村舉行的“慶七一紅歌會”上,網友一飛的方言直播,開播僅幾分鐘就引來近千網友圍觀。
“現在年輕人已經很容易接受方言的直播解說,”一飛發現,他的淄川方言解說已經圈粉了很多喜歡觀看直播的年輕人。
網紅一飛在岱北村的“土味直播”收獲眾多網友點贊。
“人們留存的不只是聲調,更是聲波里跳動的文化DNA。”翟羽佳強調,技術賦能讓方言超越了所有限制。Web3.0“元口語”為文化兩創提供技術新范式。
就像淄博老一輩用方言為城市“配音”,傳統文化正被寫入數字文明的底層代碼。
在微信視頻號上,80多歲的博山石志美老人用“石老太太講故事”作為視頻號,以方言的形式記錄了城市80多年來的變遷。
就在2025年國際檔案日期間,石志美懷著對民間文化傳承的熱忱,鄭重委托親人向博山區檔案館捐贈了《石老太太講故事》聲像檔案。
“博山城里長大的,理應用母語講述文化故事。”從微信視頻號的方言講述,到檔案館的聲像檔案,方言被完整保留后,正成為連接古今的數字紐帶。
翟羽佳表示,所謂“次生口語”的本質是口頭的,它聚焦于口頭言語、即時性以及公共互動,并將書面文字的特點如文本的持久性、信息存儲和廣泛傳播融入其中。
當大愚哥用方言介紹博山家常菜,帶游客領略博山當地特色農產品;當石志美老人用博山鄉音演繹《石老太太講故事》,讓80多年的生活重煥生機——我們見證的不僅是技術奇跡,更是一個地方的聲音基因庫正在被數字文明完整轉錄。
科技可以保存千年非遺的技藝,也能復刻市井巷陌的聲像。
桓臺縣泓基農業于昌江的“土味視頻”被燈塔黨建在線關注。
“床前明月光,我是于昌江。”當桓臺縣泓基農業的于昌江登上中國山東省委組織部的燈塔黨建在線微信視頻號,翟羽佳的研究給出了這樣的啟示:“次生口語不是聲音的標本,而是活態傳承的孵化器,也是現代生活的推進器。”
翟羽佳認為,那些曾被認為將要消亡的方言,正在數字世界開辟新的生存空間。
就像博山八陡老街陳勇的方言視頻,短短幾天就創造百萬級別的播放量,由此引來無數網友關注評論;博山的年輕人也開始學著用方言開始創作歌詞,我們發現:被代碼喚醒的不僅是鄉音,更是文化認同的基因重組。
如今,算法成了新的“宗親關系”,屏幕成了數字時代的“博山地爐”,那些傳播在手機之間方言,就像一道道“聲波密碼”,鏈接起全球淄博人的精神原鄉。
翟羽佳介紹,“敦煌數字藏經洞”項目中,用戶可通過語音指令與虛擬高僧“對話”,聆聽中古漢語佛經朗讀,復現千年口頭傳播場景。佳創視訊虛擬數字人“幻小佳”用湘方言講解文物,通過“語音識別 + 動作捕捉”讓觀眾感受地域文化口語魅力。
當AI讓鄉音獲得穿越時空的能力,當元宇宙成為方言的新家園,這些曾被遺忘的聲音密碼,是否會在數字文明中獲得新的力量?或許答案就在翟羽佳教授的《次生口語的學理邏輯與傳播形態:從Web 2.0到Web 3.0》里。未來,人們將在二進制世界里,看到大家用短視頻建起一座萬分生動的方言博物館。
(大眾新聞·魯中晨報記者 李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