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專供:海椒皮皮南瓜秧秧豌豆苗苗胡豆瓣瓣。
——今天的編輯 門牙
小時候就經常被身邊的人耳濡目染:
去幼兒園要排排坐,吃果果;回到家,媽媽領你喝開開,吃嘎嘎;誆歪歪之前,還要擦香香;出門看花花,要騎爸爸的馬馬肩。
四川人,從小說話就niá。niá,是四川話專有的一個詞語。形容撒嬌的姿態、聲音。
以上這些都不算。僅僅是我們童年時候,父母長輩約定俗成的一種來源于方言、僅用于為幼小建立語言認知的輔助。
或許正是這種普遍存在于大部分四川家庭的語言起勢,讓niá,徹底成為了四川人特有的性格標簽。
一傳十,十傳百,祖祖輩輩,便有了了以下這種圈地自萌的方言邏輯——
(本文韻母聲調均通用普通話聲調調值,即:55,35,214,51。
這邊建議非要說聲調標錯了的朋友理解為:用普通話教外地人說四川話,謝謝。)
比起美式學名“瑪麗珍”,四川人似乎更注重這款鞋子的實際用途。
盼盼孩,按照《四川方言詞典》上的正確寫法應該是:襻襻鞋。襻,四川話讀pǎn。
意思是系在某個地方上著力,比如我們成都人說的“襻襻兒”,就單指瑪麗珍皮鞋上的扣帶。
它還有一種寫法是:絆絆兒。絆,擋住、扣住某個東西,四川話也可以說“款”。
這樣就好理解多了——皮鞋上的絆絆兒款一哈,腳板兒就不容易梭出來。所以叫“盼盼孩”。
與之類似的,還有:叫叫孩。就是一種嬰兒學步鞋,鞋底經受踩壓,會發出聲響。四川人親切地稱之為:叫叫孩。
背背褲比較好給外地人解釋,就是背帶褲。
只是四川人把“背”字疊了一哈:背背,兩個字都是動詞且聲調相同,很難辯清這不是蓄意賣萌。
關鍵你如果把“背”字換成它多音字的另一個讀音,běi,背后的背。也成立,比如我媽就經常喊我:你用刀背背把蒜拍爛嘛!
和背背褲并行的,還有:叉叉褲。
叉叉,特指開襠,但它又比“開襠”顯得更市井、更白話、更直截了當:開襠,就是襠叉開了,所以我們叫叉叉。
寫成披披毛兒,可能好多人一哈反應不過來。就是——pei pei妹兒。特指劉海。
上學的時候,學校鼓勵女生留齊耳短發,我媽把我帶到理發店,就兩句話:剪妹妹頭,留pei pei妹兒。
同樣發生在四川女娃娃腦殼上的,還有:扎揪揪兒。
如果不假思索跟外地人解釋揪揪兒,我可能會說:辮子。但這并不完全準確。
在四川人的嘴巴頭,不管是辮子、單馬尾還是雙馬尾,我們都統稱為“帽根兒。”《四川方言詞典》寫為:毛根兒。
揪揪兒,就是略短一些的毛根兒。
《四川方言詞典》上有pén這個字,但它就是一個方框框,連編書的老師,都莫法將它書寫成漢字。
pén,四川話的一聲,對應到普通話的調值是二聲。它一共有四個意思,其中一個就是:靠,依靠。
在普通話中,椅子和凳子的唯一區別,就是椅子有靠背而凳子無。
四川人則是把椅子的功能落實并細化了,可以說,出了四川的地界,莫得哪個曉得啥子是pen pen椅。
《四川方言詞典》的解釋是:微熱的。但我覺得不夠。
溫嘟嘟,用普通話解釋,(按我個人的體感)應該是:45℃<溫嘟嘟<55℃。用四川話好解釋,就是:屁熱屁熱。
形象,精確,不容一點游移和偏差。
對于四川人來說,溫嘟嘟其實算是一種比較氣人的溫度。它是溫熱刻度上的其中一格,比溫,熱一點,比熱,又溫一點。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比如冬天家,你把電熱毯插起,洗完澡回來發現,哎呀溫嘟嘟的。實際上是對這種溫度不滿意。它沒討到你一點兒喜,反而略顯尷尬。
成都人說這個詞,習慣加個兒話音,紙飛飛兒。特指比較小張、且輕且薄的紙條。
比如普通話說“你給他貼一張留言條吧”,拿給成都人說出來,就可以是:你給他巴個紙飛飛兒嘛!
當然這兒還是要說清楚,“飛”不算是四川話里獨有。比如粵語中,“飛”就特指:票。也是對小紙張的專稱。二者略有相通。
只不過四川人把“飛”字疊音,變成“飛飛”,在語境上就有了些紙頁飄飄然的氛圍感。
傳到成都人的嘴巴頭,再在末尾處添一兒化,飄逸更加輕盈,起舞弄清影。
人民公園的大象梭梭板,成都娃兒都耍過撒?
之前我們寫“翻山奶提”的時候(回顧戳:),就舉過例子:北京小朋友問成都小朋友滑梯怎么玩,成都小朋友說:過梭。
我原以為梭梭板就是滑梯。沒想到《四川方言詞典》的解釋更為精確,是滑梯上斜起那塊板板。是板板!
也就是說,梭梭板只是滑梯的一個組成部分,一個零件。
梭,是一種比“滑”更短平快的動作,更接近于:溜。溜滑梯,四川話是:梭梭梭板。第一個梭,是動詞,后兩個是名詞。
同理,四川娃兒童年專有的快樂,不僅僅是梭梭梭板,還有:搖搖搖船。
我們這一輩四川娃兒,大部分都聽過一句話:屁兒冒煙煙,腳桿打閃閃。
它用于形容一個人在生氣或激動時候的狀態,類似于普通話里面的:氣得直冒火。
北方人可以直接理解為:氣得肝兒顫。閃閃,就是這中間的:顫。是一種頻率稍快的抖動。
《四川方言詞典》對它有三層意思的解釋:顫動;閃動;停停歇歇,時斷時續。
與之格式對仗的,還有打堆堆(一群人圍聚成堆),打栽栽(栽跟頭),打偏偏(偏偏倒倒),打晃晃(左搖右晃),打哇哇(順口附和)。
犟,倔強。固執任性、己見、執拗,不服勸導。四川人在此基礎上加一“拐”,并復之,更多了一些十頭牛都拉不回來的趨勢。
因為“拐”本來就有轉彎、改變方向的意思。
所以四川人的犟拐拐遠不止停留在犟,而是拐了九曲十八彎一往無前、直沖云霄的犟。
給北方人解釋:搓泥兒。給武漢人解釋:搓圪(gě)子。
搓這個動作大家都會,搓的內容,是皮膚上的一種積垢。四川人喊的:夾夾。《四川方言詞典》寫為:圿圿,或甲甲。
字面意思加上語感,我覺得東北人賦予它顏色,武漢人賦予它狀態,而四川人則是把這種污垢堆積、散落的過程表達得淋漓盡致。
這組AAA格式的詞,也是全國獨四川這一份兒的絕無僅有。它們共有的特點,就是名作動,并為前綴。
比如我在炒菜,我媽喊我把鍋蓋,蓋起來。就可以簡略表達為:蓋蓋蓋。
蓋這個動詞,四川話還有一個特有的字,叫:kàng,寫為:?。意思就是把蓋子蓋上、掩上。
后幾個詞,更為直觀地表現了四川人對物件更直白的名詞解釋——
抽屜,是抽抽;鏟子,是鏟鏟;夾子,可以是撇撇(撇門的鎖扣也叫撇撇),也可以是夾夾;塞子,就是奏奏。
“奏”這個字也很有意思。它只有一個字的時候,是動詞,解釋為:堵塞。比如我感冒鼻塞,我可以說:鼻子奏起了。
但是它如果是疊詞的時候,就是名詞。專指:塞子。所以奏奏奏三個字,看似相似又各司其職,你堵的是塞子,我們四川人奏的是奏奏。
真的不是我們刻意在扮乖賣萌,但確實四川人稍不注意就會出口成雙——
對不太喜歡的人,說:瓜兮兮,神戳戳,怪渣渣;
贊美一碗很旺實的蛋炒飯,要說:壘尖尖;
解釋躲閃、逃避,是:梭邊邊;
四川人專有的大嗓門,一言蔽之:驚抓抓。
四川人在吃喝這件事上,ABB和AAB格式的疊詞更是重災區——
用壺壺兒裝水,盅盅兒喝水,罐罐兒燉湯,盤盤兒裝菜,碗碗兒舀飯;酸奶要拌成拷拷,黑芝麻要沖成糊糊;肉有三種切法:絲絲、片片、坨坨;下鍋之后,水開之前,記到撒點:毛毛鹽。
四川人最喜歡吃的鹵菜,是:鴨腳腳和雞爪爪。玉米要摳籽籽,豌豆要剝米米,大頭菜要炒顆顆,吃耙耙柑兒,要剝皮皮。
從成都往外走兩步,蓮花白不叫蓮花白,要叫:包包白。到了宜賓江安,一定不要錯過燒臘,記到要點:膀kuku。
外地的朋友學會了嗎?四川的朋友想起了嗎?
歡迎你飛叉叉趕來留言區,把那些散落在咔咔角角的乖咪咪四川話,挨一挨二補齊。
手繪 | 春春
參考 | 2024年3月第2版《四川方言詞典》
今日編輯 | 四川話專八證書已拿的門牙少女
本文系談資“成都Big榜”官方稿件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文章、不得使用文中圖片
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丸西
“雨孩”
@偶不是機器貓
紫藤蘿豆莢
@Eating
荔枝元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