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底,大安區廟壩鎮燈桿村的田野里已是一片翠綠。村民王大爺蹲在田埂邊,手指輕捻著綠油油的秧苗,臉上笑意舒展:“前兩天還在擔心這幾天氣溫高,把秧田里水都曬干起了干口子,眼看秧田要受影響,現在村里的提灌站終于把水抽上來了,秧苗喝飽水,收谷子就有盼頭嘍!”這番感慨背后,是廟壩鎮紀委聚焦群眾急難愁盼,敦促廟壩鎮加強水利設施建設、疏通農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的生動實踐。
四月底,鎮紀委在開展走訪入戶時,收到燈桿村多名群眾反映:“去年建的提灌站就是個‘鐵疙瘩’,電線沒接、變壓器沒裝,眼見著沱江的水流不到田里!”“秧苗等著插,再拖下去谷子就收不到了!”接到反映后,鎮紀委高度重視,立即深入農戶開展實地調查了解,發現廟壩鎮燈桿村燕子巖、稀飯橋兩處提灌站雖改造完工半年,卻因電力配套設計缺陷等問題遲遲無法啟用,涉及5個村民小組500余畝農田。
農時不等人,群眾的困難應該得到及時解決,鎮紀委立即將相關情況向鎮黨委匯報。鎮黨委接到問題匯報后,立即行動起來,成立由分管副鎮長牽頭,農業中心、財政所、供電所、相關村“兩委”組成的工作專班,協調財政資金和人力物力,加強對上爭取與溝通匯報,對工程進展實行“日報+周調度”,鎮紀委實時現場督查,每周在鎮微信工作群通報進度。6月12日清晨,隨著稀飯橋提灌站電機轟鳴聲響起,汩汩清流順著新修的U型渠涌入田間。
以本次問題為契機,廟壩鎮以點帶面,舉一反三,啟動“農田命脈守護行動”,對全鎮11處提灌站開展“體檢”,升級改造提灌站5座,新鋪設管網15公里;在腳仙村安裝水位傳感器,實現實時監測;加速推進燕子巖提灌站維修進度,目前已投入使用;推行“田長制”,由鎮村干部包片負責灌溉設施巡查;設置24小時服務熱線,針對群眾提出的灌溉問題,“一對一”進行調查化解。
站在煥發新生的提灌站前,鎮紀委負責人深有感觸:“群眾把急難愁盼交到我們手上,就是最大的信任。只有把‘等群眾上門’變成‘到田間解難’,才能讓惠民工程真正暖民心。”如今,廟壩鎮近2萬畝農田全部實現“旱能灌、澇能排”,糧食產能提升項目正加速推進,一幅“渠相通、水暢流、田增產”的現代農業畫卷徐徐展開。
春水潤田,潤的是土地,暖的是民心。廟壩鎮將持續深化“一線工作法”,在農房改造、道路硬化等民生領域開展“清單式”監督,讓每項政策落地都有溫度、見實效,用實際行動答好鄉村振興的民生考卷。(朱恒)
來源:大安區融媒體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