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巴彥淖爾7月3日電 題:黃河岸邊“老犁頭”:30載調解路犁出鄉村和諧田
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在河套平原的黃河岸邊,麥浪隨風翻滾,與遠處新修建的高鐵線相映成趣。在這里,人們常念叨著一位“老犁頭”——王建平。從警30年,他扎根基層調解一線,把上千起矛盾糾紛化解在田間地頭。如今臨近退休,他仍守在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調解室里,用河套方言講法理、用農耕智慧化糾紛,成了鄉親們最信得過的“和事佬”。
圖為王建平走訪農戶。 陳彩云攝
一把“犁頭”耕民情
30年前,王建平初到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的農村派出所時,轄區地廣人稀,矛盾糾紛多如田埂上的雜草。“調解工作如同種地,不能光靠蠻力,更要懂‘農時’、知‘土壤’。”王建平記下每戶的家庭關系、性格特點,甚至誰家牛羊常越界、哪片地界易爭執,都刻在他腦子里。
河套平原的土地滋養著勤勞的人民,也孕育了王建平獨特的調解哲學。30年來,他將農耕時節“春種、夏管、秋收”的智慧融入調解工作,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總結出一套處理糾紛的“124”工作法。
王建平說,“1”是指一個前提,即日常工作必須從密切聯系群眾角度出發,多為群眾辦實事,贏得群眾的支持;“2”是指兩個原則,處理糾紛必須堅持公平公正和尊重當事人原則;“4”是指化解矛盾“四步走”,即冷卻降溫、耐心傾聽、找準癥結、巧說法理。
“如果當事人情緒非常激動,就將雙方當事人分開,經過‘冷卻’,等雙方情緒平靜下來后,要求雙方逐個陳述事情的經過、緣由。”在王建平看來,民警保持足夠的耐心和冷靜,認真傾聽,找出糾紛的癥結所在,確定雙方利益均衡化的契合點,就能找到解決矛盾的突破口。
“同時,要注意把握語言分寸,不能一刀切判定誰對誰錯,要巧說法理,對癥下藥。”王建平說。
圖為王建平(左)指導年輕民警工作。 徐文佳攝
一套“土法”解千結
張家的羊啃了李家的麥苗,王家因房屋滴水與趙家起了爭執……這些看似瑣碎的小事,在王建平心中都是關乎群眾幸福的大事。
“河套人最講究和為貴,就像黃河水滋養土地,只有把矛盾化解在基層,才能讓鄉親們安心種地、踏實過日子。”30年來,經王建平調解的矛盾糾紛超千起,成功率高達98%,轄區連續10年實現“零民轉刑”案件。
春耕時節是土地糾紛的高發季。一次,派出所接到報警稱,村里親姐妹倆因為土地發生糾紛,她們的哥哥偏向妹妹,打了姐姐。經過多次調解,3人的矛盾還是無法化解。
民警搬來“老將”王建平,不一會就見兄妹3人走了。年輕民警都圍過來請教,他寫下3個詞,分別是“燙”“咬難”和“乖哄”。
在工作室的經驗傳授會上,王建平給年輕民警講了這個調解案例。他說,農村矛盾糾紛調解工作,離不開人情,更得懂得那份質樸的道德情感,面對血緣親情間的糾紛,用河套話說,對哥哥就得“燙”。
“這些年你作為家里老大哥,肯定是忙里忙外,貢獻最大,越是這個時候,更應該拿出大哥的樣子,一碗水端平,把兩個妹妹照應好,安慰好。”王建平說。
王建平說,河套人的“燙”字很有智慧,就是把人抬得高高的,讓他自己羞愧,進而深刻反省,若一味批評,是達不到效果的。
“咬難”是指一件事反反復復說,讓人煩。而調解中“咬難”的智慧,就是耐心聽當事人發泄。“而‘乖哄’就是我們主動介入時,講清法理,梳理情緒,能讓大家都心平氣和而歸。”王建平說。
圖為王建平(左)和同事走訪農戶。滿都胡攝
一間“陋室”續新篇
近些年,黃河沿岸修起了高鐵,原本閉塞的鄉村迎來新發展,但也帶來了土地征遷、鄰里摩擦等新問題。
王建平主動學習政策法規,在田間地頭開“調解會”,用鄉親們聽得懂的方言講法理、說人情。他說:“高鐵讓咱們走出去,但不能讓‘情分’斷了線”。
如今,頭道橋政府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矛盾糾紛調解工作站,派出所也為他打造了“建平調解室”,這里擺滿了他整理的調解案例集和農耕調解口訣。
“我熟悉這片土地,鄉親們也信我,只要還能干,就要守好這份‘責任田’,調解室就是我的新‘責任田’。”王建平說。(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