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浙江、陜西、山東等多個省份相繼開放往屆高考成績查詢功能,最早可查詢22年前的成績,這一便民舉措引發廣泛關注。通過身份證注冊或刷臉認證,無需準考證號,查詢者就可輕松獲取帶有紅章的電子版成績證書。這一便民服務解決了“老考生”因信息遺失而無法查詢的痛點,體現出我國數字政府在數據整合和政務服務方面的持續進步。一些網友為此點贊,認為這是對個體記憶的尊重和回應。
然而20年過去,考場江湖已換顏色。2003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約為613萬,實際錄取人數為382萬人,錄取率約為62.3%;2025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約為1335萬人,整體錄取率預計為79.65%左右。20年前本科院校數量遠少于今日,根據教育部數據,2003年全國具有普通高等學歷教育招生資格的高校共1451所,其中本科院校639所;而2025年普通高等學校達到2919所,其中本科學校1365所,數量明顯增加。高考考試形制也由當年的“3+X”演進為如今新高考的“3 + 1 + 2”等,選考更靈活,評價更綜合。20年前大學文憑較為稀缺,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文憑的“含金量”呈現分化,學歷已非唯一競爭力標志。
為何多年后還有人要查自己的高考成績?懷舊、炫耀,還是再揭傷痕,背后是否折射出中國社會獨特的“一考定終身”心理?對于一部分人來說,查詢成績是純粹的懷舊情結,是對青春歲月的溫情回望;對另一部分人而言,這可能是“當年勇”的證明,是對過往榮耀的重溫。考得好的人,過于沉湎于過去的榮耀,不料高考已成人生頂峰,后來的人生未必順遂。考得不好的人,如果無法釋懷,持續為過去的成績所困擾,也勢必難以前行。近期網上流傳的“清華畢業生送外賣”新聞,也許正是這種痛苦回首的典型代表。
從現實用途看,一些單位在職稱評定、人才引進、落戶申請甚至留學中介服務中,仍然要求提供高考成績,這種做法的合理性值得質疑。從個人隱私角度看,高考成績屬于個人信息,查詢無可厚非;但從用人單位或社會角度出發,過度依賴高考成績進行人才評價,與飽受詬病的“第一學歷歧視”如出一轍,都是簡單粗暴的標簽化判斷,也與如今多元化的人才觀念背道而馳。
當然,也有人選擇了“把青春裝進檔案袋封存,然后輕裝走向新山海”,體現了自我和解的智慧。選擇打印的人,可能是想為人生留下一份珍貴的檔案,或是致敬自己的那段拼搏歲月。選擇不打印的人,更愿意將高考視為已經翻過的一頁,專注于當下和未來。無論哪種選擇都值得尊重,重要的是,這項服務讓每個人都有了選擇的權利,這本身就是社會進步的體現。如果高考于你是勛章,就珍藏;若是舊傷,就讓它留在云端。重要的不是分數單,而是此刻你對過去的態度——釋懷,感恩,然后繼續攀登。青春已被封存,未來仍待書寫。□ 獸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