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以色列駐上海總領事白樂濰向中國公開喊話,要求北京利用“政治經(jīng)濟影響力”向伊朗施壓,敦促其收斂軍事與核計劃,甚至進行“經(jīng)濟脅迫”。如“若中國停購伊朗石油,伊朗就會崩潰”。該消息一出,引發(fā)我國社交媒體廣泛討論和關注。然而,可能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短短幾句話里,藏著多大的惡意。
以色列喊話中國打出“經(jīng)濟施壓牌”,表面上抬舉中國對伊朗的“影響力”,實則將中國捆綁為伊朗“惡意活動”的“幕后金主”。這一話術巧妙掩蓋了一個關鍵事實:正是以色列長期封鎖加沙、空襲伊朗主權設施等單邊行動,持續(xù)激化了地區(qū)矛盾。將一切問題,潛移默化的甩給了伊朗和中國。
今年6月,以色列對伊朗核設施發(fā)動“獅子的力量”大規(guī)模空襲,導致多名核科學家身亡,被王毅外長明確譴責為“違反國際法和《聯(lián)合國憲章》的危險先例”。如今,以色列將自身安全困境歸咎于他國,要求中國以切斷石油命脈,或外交脅迫手段代其進行妥協(xié),無異于將西方“干涉主義”的舊劇本強塞給中國。
更值得玩味的是,以方特意強調(diào),調(diào)解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并做出艱難決定”,實則是暗示中國應當為以色列的安全訴求買單——這種既要中國掏錢、又要中國背鍋的邏輯,暴露了其甩責意圖。
需要注意,一旦中國不小心上當,后果異常危險。這不僅僅是消耗寶貴的外交資源,更將嚴重損害中國在全球南方國家中的可信形象。中國近年在中東推動沙特伊朗和解、堅持巴以問題公正立場積累的外交聲譽,可能因此被貼上“新干涉者”標簽。
更深層的是,這類操作往往為西方后續(xù)對華制裁埋下伏筆。若中國被塑造成“伊朗擴張的同謀”,美國便能順理成章援引其國內(nèi)法,對中國實體發(fā)動次級制裁——類似特朗普政府曾對中國企業(yè)施加的關稅大棒,便常以“配合伊朗威脅”為名。以色列此時將中國架上“調(diào)解人神壇”,實則是誘使中國跳入一個損耗公信力、招致制裁風險的深坑。還好,中國在外交部新聞發(fā)布會上,第一時間給出堅決表態(tài),看穿了以色列的惡意。
必須指出的是,中東亂局根源復雜,但解題鑰匙絕非霸權干涉。中國拒絕配合以色列的“施壓劇本”,不是逃避責任,而是清醒認識到:真正的和平只能誕生于平等對話,而非強權脅迫。當白樂濰宣稱“中國是唯一能影響伊朗的國家”時,她刻意忽略的,正是以色列自身對地區(qū)和平負有的首要義務——停火止戰(zhàn),重回談判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