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今日印度》當地時間7月2日報道,印度國防部將啟動一項全面的軍事采購審查,以排查出供應給武裝部隊裝備中的中國產零部件,并評估國防供應鏈中的脆弱性。盡管現行的嚴格規定已明令禁止在軍事裝備中使用中國產零部件,但最新報告顯示,部分企業可能仍在采購中國制造的零部件,用于制造國防用途的產品。
在最近的一次活動中,印度陸軍設計局副局長曼恩(C.S. Mann)重申了陸軍的目標,即從其供應商中消除中國產零部件。他聲稱,減少對外國的依賴,特別是對中國的依賴,仍然是解決潛在安全風險的關鍵優先事項。
報道稱,在這項新的審查舉措出臺之際,調查發現,某些供應商夸大了其本土部件的數量,其關鍵部件往往可以追溯到中國,有時甚至是通過第三國轉運,特別是無人機和反無人機系統已成為受到密切關注的敏感領域。
印度軍隊士兵在印巴控制線進行軍事演習。 視覺中國
據報道,作為2025年全面改革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印度國防部或可能會任命一家外部機構,對國產化率進行核查,梳理供應鏈依賴關系圖,并對成本結構和技術轉讓過程進行詳細評估。
同時,印度國防部聘請的顧問還將評估專利所有權,并調查私營企業是否存在低估開發成本的情況,因為這種情況可能導致后期價格虛高。
報道稱,今年2月,在發現使用了中國產零部件后,印度國防部以所謂“國家安全風險”為由取消了無人機采購訂單。如今,隨著新審查機制的啟動,官員們認為更多的國防硬件可能需要接受嚴格的檢查,以確保完全符合安全準則。
而自今年5月初印巴局勢緊張以及印度發動“朱砂行動”(Operation Sindoor)以來,印度國防部加快了裝備采購的步伐,同時也加強了對在前線部隊裝備中可能使用中國產零部件的供應商的審查力度。
《今日印度》稱,在“印度制造”倡議之下,印度陸軍還在努力尋找和扶持有能力在國內制造關鍵部件的印度企業。
不過,今年3月21日,路透社曾援引四名政府官員的消息獨家報道稱,印度總理莫迪領導的政府已決定終止一項230億美元、旨在激勵國內制造業的計劃,而這項“生產關聯激勵計劃”(PLI)推出僅四年,初衷是為了吸引企業離開中國。
據悉,通過該計劃,印度政府原本希望到2025年將制造業在經濟中的占比提高到25%,并承諾,如果企業各自在截止日前完成生產目標,將獲得現金獎勵。公開記錄顯示,包括蘋果供應商富士康和印度企業集團信實工業在內的約750家公司簽署了PLI。
其中兩名官員表示,如今該計劃不會擴展到14個試點行業之外,且盡管一些參與企業提出了延長請求,生產截止日期也不會延長。路透社掌握了解到的政府文件和往來信件顯示,許多參與該計劃的企業未能啟動生產,而另一些完成生產目標的企業則發現,印度政府支付補貼的速度緩慢。
根據印度商業和工業部編制的一份未注明日期的該計劃分析報告稱,截至2024年10月,參與企業已在該計劃下生產了價值1519.3億美元的商品,占印度設定目標的37%。文件顯示,印度僅發放了17.3億美元的激勵資金,即不到分配資金的8%。
“如果這種大型計劃都失敗了,你還指望什么能成功呢?”有印度智庫學者語帶失望地認為,PLI可能是印度想要振興制造業的最后一次機會,如今機遇似乎已錯失,莫迪政府需要加倍努力才能吸引更多外資。
來源|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