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思想蘊藏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和智慧,維特根斯坦從語言哲學、邏輯分析與生活實踐出發,揭示了以下四種常見的人生陷阱的核心成因:
一、語言的誤用和誤導,導致人們認知困境
語言是思想的根基,由于語言的誤導和誤用,導致人們認知和思想受困。
語言本應是傳遞思想和信息的橋梁,卻時常被淪為污染思想、限制認知的根源。
在當今信息爆炸、流量為王和充滿浮躁的時代,人們每天所接收到信息,有相當高的比例是語言被誤用、人為刻意編造、扭曲和纂改的信息、或是由于認知不足而撰寫的失真和錯誤的信息。
這不僅導致人們陷入失真和錯誤的信息的牢籠,也導致人們盲目跟風和從眾。
維特根斯坦強調,被纂改的語言是危險的,它塑造虛假的思想,污染了思想,歪曲了真相。一旦語言被篡改,我們不僅看不清事實,還會失去思想的力量。人類唯一的自由在于警覺語言,警覺語言就是改善命運。
因此,人們要學會理性和獨立思考,提高對信息的分辨和理解能力,不盲目從眾和迷信權威,不要將自己的思想輕易交給他人。
唯有如此,才能避免陷入語言誤用和誤導的陷阱,提升自己的認知。
二、對 “思維邊界” 的錯誤認知,導致視野的狹隘
維特根斯坦認為,認知的不足,思想的狹隘、源自視野的狹隘。誤解通常也不是源自愚蠢,也同樣來自視野的狹隘。
你之所以看見的,正是因為你想看見。人們往往習慣于基于自己的立場、經歷和偏好等,有選擇性地看待世界。
人生受困的根源在于視野的狹隘所導致的認知受限,解決方法在于轉換視角,或擺脫語言和思維的束縛,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去了解真相,領悟真理。
如果生活變得難以忍受,我們會想到改變我們的環境。但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改變,即改變我們的態度,我們甚至幾乎沒有想到過。
維特根斯坦這句話提醒人們,我們或無法改變世界,但可以轉換視角,改變自己對事物和情境的態度。事物和情境如何,不在事物和情境的本身,而在于我們的看法和感受。
維特根斯坦強調,語言的邊界就是思維的邊界,世界的意義必定在世界之外。
語言是思想的根基,它的邊界決定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但語言是有局限性,即使是智者們也很難將他們思想完全和準確地描述出來,也更難以所有人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讓大多數人理解。
對此,維特根斯坦也表示,我成功地表達的事物,從未超過我想要表達的一半,實際上連一半也沒有,至多是十分之一。
同時,語言是二元對立的工具(如說“好”即暗示“不好”),而真理是絕對的整體,一經言說即被割裂。
語言規則雖能提供認知基礎,但過度僵化會限制了人們的思維和思想。唯有轉換視角、超越語言的束縛,才能洞察事物的本質。
三、“私人語言和思想”所導致的隔絕溝通
每個人的語言表達方式和思想都不相同,這或將會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隔絕溝通。無法準確地將自己想法傳遞給他人,甚至引起誤解,從而給自己增添人生阻礙。
維特根斯坦對“私人語言”,即只有說話者自己能理解的語言形式提出了質疑,他認為一種只能由一個人理解的語言是沒有意義的,所有有意義的語言都必須遵循公共規則。
維特根斯坦強調:每個人的思想各異,導致不同的人對事物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因此對“人生”或者“理想”的暢談也將各式各樣,沒有一個準確、統一、清楚的答案。
因此,人們一方面要盡可能用他人所能理解和接受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向他人傳達信息。同時,也要學會多傾聽并理解他人的觀點,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從而減少溝通阻礙。
四、與實際實踐脫節,導致行動困境
我貼著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
維特根斯坦這句話提醒人們不要脫離現實,沉迷于抽象的理論和思辨。要重新扎根于日常經驗,重視和積極面對當下的現實問題。
在現代社會,人們往往沉迷于知識囤積、理論或概念崇拜,沒有將學習與自己的實際需求相結合、缺乏深度思考和實踐,導致"概念空轉"。
如果你想要有所深入,你不必旅行得太遠;真的,你沒有必要離開你最直接,也是最熟悉的環境。維特根斯坦強調,人們不必舍近求遠,從自己當下所處的最直接、最熟悉的環境入手,深入挖掘和思考,就能發現解決生活問題的線索和方法。
但人們往往容易忽略了自己當下的實際需求,沒有從熟悉的眼前情境去總結經驗、汲取智慧,而是一味地追求遠方看似高深的理論。
知識可以被傳授,但智慧不能被傳授。只有通過深度思考和實踐應用,才能將自己所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智慧,從而提升自己。
我不想用我的著作免除其他人的思維之苦,相反,在可能的情況下,我想激發起某個人獨立的思想。
維特根斯坦這句話啟示人們,書本的理論知識更多的是啟迪人們,激發人們思考并從中領悟,而非直接告訴人們現成的答案或行動指南。
但人們往往習慣消費現成答案,逃避思考,或用低效的勤奮來代替深度的思考。
一種表述只有在具體的生活之流中才有意義。維特根斯坦這句話直指現代人認知與實踐的斷裂。人們習慣將道理當作獨立存在的知識模塊,沒有根據自身的情況和具體應用場景而生搬硬套,忽視了真理只有在具體情境中才能獲得真正的生命力。
人們需要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具體的場景中,避免無意義的理論糾葛或空談。在具體的場景中去體會、驗證、調整和優化。通過知行合一,避免“概念空轉”。
維特根斯坦揭示了人生陷阱本質上源于一個核心矛盾:人們試圖用被語言所誤導的信息,或有限的語言和邏輯,去把握無限復雜的生活世界,同時又脫離具體實踐空談理論,將 “思維產物” 等同于 “現實本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