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李珍梅
日前,青島大棗園小學四、五年級的部分同學開啟了一場充滿趣味與知識的研學之旅。在山東師范大學教授和大學生的帶領(lǐng)下,同學們走進青島海濱,認識并親手采集、制作海洋生物標本,沉浸式探索海洋生物的奧秘。
前期,青島大棗園小學聘請山東師范大學自然生命科學院張學杰教授為學校科學副校長,為科學教育注入專業(yè)力量。活動開始前,學校為張教授舉行了聘任儀式,張教授為學校師生送上了著作《泰山植物志》,希望能夠幫助師生們學習更多的自然生命科學知識。
隨后,山東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樊守金教授與植物學張學杰教授、動物學張帆教授分別就研學活動的意義、海洋藻類植物與小型動物的分類、采集知識,為同學們帶來別開生面的校外課堂。教授們不僅傳授專業(yè)知識,還通過提問互動、趣味案例,引導同學們觀察現(xiàn)象、思考原理,激發(fā)探索海洋奧秘的求知熱情,讓知識在沙灘與海浪的見證下悄然扎根。
課堂教學結(jié)束后,同學們分組走進大學生實習隊伍。在研究生、大學生的引導下,手持采集工具穿梭在潮間帶。他們時而俯身觀察礁石縫隙,時而輕拾貝殼與海藻,將課堂所學的生物分類知識活用于實踐。采集過程中,孩子們與海洋生物的親密接觸中,真切感受生命的奇妙,沙灘上此起彼伏的驚嘆聲、熱烈的討論聲,交織成一曲充滿求知樂趣的實踐樂章,讓知識在指尖觸碰與眼眸觀察間悄然沉淀。
張學杰教授化身“匠心導師”,悉心指導學生制作標本。他以細膩手法演示標本處理的每一步驟,邊操作邊講解要點,還不時走到學生身邊“手把手”糾正動作。同學們或側(cè)耳聆聽、凝神觀察,或小心翼翼地模仿實踐,將采集的海藻、貝類精心處理。一張張標本雛形在孩子們手中誕生,封存著海洋生物的鮮活形態(tài),也定格了他們探索求知的專注身影。
這次沉浸式海洋探索,不僅讓學生們觸摸到課本外的鮮活知識,更在實踐中培育了科學思維與探索精神。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yīng)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