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間如何選邊站隊,新加坡自有分寸,20年后勝負揭曉?
新加坡這幾年,一直面臨一個難題,那就是如何在中美間“選邊站隊”的難題。本來自己體量就不大,中美間風向稍有不對,外部環境就一副要地動山搖的樣子,很難不讓人提心吊膽。
前總理,現任國務資政李顯龍早些時候就警告過,新加坡要為可能的地緣變局“系好安全帶”。
【楊榮文說,非要選邊站,新加坡現在選美國,以后選中國】
在這種背景下,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在一場研討會上表示,如果新加坡一定要選邊站,那么現在他們會選美國。因為如果不是美國,新加坡的軍事力量就建設不起來,也不會有他現在參加的這個會議。
但20年后,這個答案會變成中國。
至于這個轉折點具體會在何時出現,楊榮文自己也說不上來,反正這只是一個理論性的假設,在那一天真的到來之前,“選邊站隊”始終是個偽命題。
不過楊榮文的回答,仍然反映了一個風向:在新加坡不少人眼中,亞太地區的“東升西落”,是可以感受到、觀測的趨勢,要及早為將來做打算。
【這里的潛臺詞,是20年后,亞太會是“中強美弱”】
“現在選美國,以后選中國”,還有一層言外之意,中美斗到最后,如果一定要分個勝負,那就是中國,而且新加坡也希望如此。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新加坡之前舉辦的一個國際研討會,美國前任副國務卿,有“印太沙皇”之稱的坎貝爾,在談到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角色時,提出了一個獨特的觀點。
他說過去五十年,亞洲一直盛行“美國衰落”的論調,不過美國總是能在緊要關頭重塑自我。
他更進一步提出,中美共存的關鍵,不在于兩個大國能否找到合作空間,而是美國能否證明自己“并未衰落”。
美國不光是要證明給中國看,也是給亞太其他國家看的,一旦“美國衰落”成為普遍的政治共識,那么選邊站隊就是大勢所趨。
【李顯龍希望,新加坡能為中美變局早做準備】
其實在亞太地區,像新加坡這樣,在中美之間左右搖擺的國家不在少數,也都面臨“選邊站隊”的地緣壓力。
但除了極個別國家外,其他都只是想專注于發展議題,不想摻和大國博弈的是是非非,奈何西方執著于炒作這個話題,而新加坡給出的答案,雖然足夠圓滑,卻不是他們想聽到的。
綜合看下來,美國在亞太地區扮演的角色,正在出現不利于新加坡的變化,美新合作關系已經變了味。
新加坡前任防長黃永宏在卸任前說過,在60年的時間里,美國在亞洲的外交形象出現了幾次重大轉變。
一開始比較正面,是一個“有道德合法性的解放者”,往后急轉直下,逐漸變成橫沖直撞的攪局者,現在干脆就是一副蠻橫的“包租公”形象。
【黃永宏指出,美國在亞太的角色開始變得消極】
這里解釋一下,“解放者”主要說的是,在東南亞國家紛紛獨立的時候,美國往往扮演了一個比較重要的角色,提供了一些援助,而這也導致,它們往后在與美國打交道時,會有一層厚厚的濾鏡。
而“攪局者”,主要說的是中國嶄露頭角以后,美國出于一己私利,開始以各種理由,干擾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正常合作。而當利益開始受損時,濾鏡就慢慢回歸真實。
至于“包租公”,就是美國要利用自己主導的地緣政治壁壘,向伙伴國家征收“租金”了,代價十分高昂,往往涉及部分主權和核心利益的讓渡。
所以美國始終是那個美國,不過當褪去意識形態的包裝,亞太國家也能做到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時候,關于“選邊站隊”,它們就有了自己的答案,現在或許會選美國,但將來呢?
有必要明確的是,單純討論中美輸贏,很容易被“戰略競爭”這個概念束縛住,這是美國一直在大力炒作的,但我們沒必要落入這個窠臼。
【黃循財不久前對中國進行成功訪問】
楊榮文的回答,也有其他的解讀角度,不一定是新加坡認為中國20年后一定會贏,也可以理解成,中國在博弈中占據上風,是對新加坡最為有利的選項。美國在新加坡外交戰略的生態位,并不是不可替代,遲早會被中國取代。
畢竟中新關系一直保持穩定發展,新加坡總理黃循財前不久才對中國進行訪問,雙邊合作預計會保持長期動力。
而新加坡與美國的關系,前景就沒那么明朗了。美國的外交形象不斷下滑,過去與美國的合作模式已經不適用新的地緣政治格局,在這種局面下,發展與中國的關系,就是唯一的出路。
但如果可以的話,新加坡還不打算這么早、這么快地就走出現在的舒適區。
新加坡選邊站隊的底層邏輯很簡單,它所追求的只有穩定,誰能提供就選誰,背后還是利益驅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