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全球稀土市場再度掀起波瀾。中國打出稀土管制牌,原本是針對美國關稅戰的反擊手段,但是在邊上看熱鬧的歐盟對此擔憂日益加劇,汽車制造商因稀土供應中斷暫停生產,歐洲多家零部件工廠也因同樣原因關閉生產線。與此同時,美國在與中國的貿易談判中,稀土問題成為焦點。可以說,過去我們常說中國稀土 有優勢,但是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掌握談判主動權。外媒《外交官》聲稱:為何幾十年來,國際社會努力打破這一壟斷卻收效甚微?
中國掌控了全球約70%的稀土開采和90%的精煉產能,這種主導地位讓北京在地緣政治博弈中占據了主動。2010年,中國因海洋爭端暫停對日本的稀土出口,導致日本相關產業陷入恐慌,稀土價格暴漲十倍。2025年4月,中國對七種稀土元素及相關磁鐵實施出口限制,作為對美國關稅戰的回應,進一步凸顯了稀土作為地緣政治武器的威力。
白宮近期表示,若中國放寬稀土出口,美國可能在半導體出口管制上做出讓步。然而,中國對高性能稀土磁鐵的出口許可仍未放開,且對美國制造商的出口許可期限被限制在六個月。這一系列動作表明,中國正在利用稀土資源精準施壓,迫使西方國家在貿易談判中妥協。
中國的稀土霸權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數十年深思熟慮的戰略布局的結果。以下是其成功背后的三大支柱:
一. 稀土開采與加工的技術壁壘極高。盡管稀土元素在地殼中并不稀缺,但其分離與提純工藝復雜且成本高昂。中國自1980年代從法國引進先進加工技術后,持續投入研發,構建了全球領先的稀土加工體系。2011年的“十二五”規劃進一步明確了稀土下游產業(如磁鐵、熒光粉和儲氫材料)的優先發展方向。從1950年到2019年,中國累計申請了近26,000項稀土相關專利,遠超日本(13,920項)和美國(9,810項),奠定了技術上的絕對優勢。
二. 稀土加工是高污染行業,西方國家因嚴格的環保法規逐漸退出這一領域,而中國早些年相對寬松的環保政策使其得以大規模發展稀土產業。1970年代中期,美國礦山因環保壓力關閉,為中國崛起為主導生產國鋪平了道路。非中國公司也因成本或法規限制,紛紛將高污染的稀土精煉外包給中國。這使得中國得以在1990年代確立全球稀土生產的主導地位。
三. 中國通過強有力的國家控制,實現了稀土產業的集中化管理。2011年后,中國政府將100多家稀土企業整合為6家國有企業,2022年又進一步合并為中國稀土集團,控制了全球30-40%的稀土供應。這些國企在國務院直接監管下,通過生產配額和出口限制有效控制全球稀土價格。例如,中國通過慷慨的信貸支持稀土企業,提前投資導致供應過剩,從而壓低全球價格,阻礙了其他國家的市場進入。2024年1月至7月,釹鐠(NdPr)價格下跌20%,正是這一策略的體現。
盡管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等國投入巨資試圖打破中國的稀土壟斷,但成效有限。原因在于中國通過低價壁壘和技術優勢,構筑了難以逾越的競爭壁壘。例如,2011年,日立金屬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建立稀土磁鐵工廠,但因生產成本遠高于中國,最終于2020年關閉。澳大利亞的公司雖在2025年5月實現重稀土生產,但受限于供應過剩和價格低迷,其盈利能力仍難以與中國競爭。
美國的情況尤為嚴峻。目前,美國僅有一個運營中的稀土礦。由于嚴格的環保法規,開設新礦可能需要長達29年。即便美國國防部提出“從礦山到磁鐵”的全面供應鏈目標,審批流程的冗長和中國可能通過增加出口壓低價格的策略,仍使這些努力在經濟上難以持續。
中國通過技術領先、寬松法規和國家主導的產業整合,構建了牢不可破的稀土優勢。這一優勢不僅體現在經濟層面,更成為地緣政治博弈中的利器。未來的地緣政治競爭將越來越依賴國家產業政策的博弈。中國稀土戰略的成功表明,通過集中資源和長期規劃,一個國家可以在關鍵領域塑造全球依賴性,從而在國際舞臺上占據主動。對于歐洲和美國而言,破解中國稀土優勢的道路依然漫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