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燭龍
又是一年高考季,這幾天正是全民關注的時刻。
十年寒窗,一朝赴考。
一張準考證,就像一把鑰匙,通向夢想的象牙塔,也壓得千萬人心頭喘不過氣來。
十八歲時,很多人以為人生的分水嶺就叫高考分數線。
考得好便是魚躍龍門,一生富貴;考得差便是萬念俱灰,郁郁終生。
可等畢業10年、工作5年、摸爬滾打了無數次以后你會突然發現——
高考的確是一個人生階段的重要轉折點,但并不是人生的全部。
真正逐漸拉開差距的,往往是我們在后天不斷積累與磨煉出來的5種關鍵能力。
以下這5種能力,或許你也有,但你可能從未意識到它們如此重要。
拆解問題的“落地力”
你越能把愿望拆成一步步可行的動作,就越能把命運握在自己手里。
很多人以為,命運只能接受,無法改變。
但山里的一個女子,用行動證明了——哪怕出生在最閉塞的地方,只要有人點一盞燈引路,你就能走出黑暗、照亮自己的人生。
這盞燈,正是張桂梅老師。
作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她想讓大山里的女孩有書可讀、有學可上。
這對于一個沒錢、沒資源的鄉村老師來說,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因此,她把“讓女孩讀書”這個龐大的理想,拆成了每天跑一戶人家、做一場家訪、說服一個家長。
多年來,她累計走訪了1500多個學生家庭,行程超過10萬公里,堅持家訪和勸說,十幾年如一日。
到如今,她已經累計幫助1600多位女孩圓夢大學校園,走出大山。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們身邊也有很多“理想主義者”——想考研、想跳槽、想寫書、想創業……
但光想,不拆,不做,永遠只能在原地踏步。
正如荀子所言: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實現夢想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由無數個小目標、一步步堅持累積起來的結果。
只有每天進步一點點,逐步克服困難,夢想才能漸漸變得清晰可及。
對抗內耗的“鈍感力”
德國哲學家尼采曾說:
“真正強大的人,是能夠抵擋住外界干擾的人。”
而著名作家錢鐘書,就是“鈍感力”的典范。
《圍城》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中文小說”之一。
然而,剛剛出版時,這部作品卻遭遇了不少質疑和批評。
有人說它晦澀難懂、節奏緩慢,甚至不認為它像小說。
面對這些聲音,錢鐘書卻沒有任何回應。
他選擇了更堅定的方式:沉心寫作。
當外界議論紛紛時,他潛心創作學術論文、翻譯著作,提升自己的學識與寫作功力。
面對讀者的質疑,他巋然不動,專注于自己的創作與學術研究。
幾年后,《圍城》逐漸被社會認可,成為經久不衰的文學經典,而錢鐘書也不需要再出來“反擊”任何批評,因為他的作品已成為最有力的證明。
這就是“鈍感力”——一種對外界無關緊要的批評和情緒的遲鈍反應。
你不是要變得麻木,而是懂得屏蔽那些不值得的情緒干擾。
在職場里,你可能會遇到指責、不公、八卦、無意義的比較;
在婚姻里,你也可能會經歷被忽視、被誤解。
但聰明的人,不是任由情緒爆發,而是能快速讓情緒過去、專注于更重要的事情。
真正的成熟,是讓自己變得“該敏感時敏感,該遲鈍時遲鈍”。
主動破局的“探索力”
如果命運沒安排的路,那就靠自己開出一條來。
董宇輝原本是一個西安的普通英語老師,每個月只有五千的月薪,勤懇工作多年,但依然收效甚微。
隨著“雙減”政策和疫情的雙重沖擊,線下培訓行業遭遇巨大沖擊,許多培訓機構倒閉,大量老師失業。
新東方也不得不調整戰略,關閉了部分線下業務。作為新東方的一名講師,董宇輝也面臨著職業轉型的巨大挑戰。
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董宇輝沒有選擇等待命運,而是主動擁抱未知,踏上直播帶貨的道路。
作為一名講師,董宇輝并不懂得如何推銷產品,但他懂得如何吸引“學生”。
他在講貨時,加入了文學、歷史、人生哲思。
他把“直播賣貨”變成了一堂堂“人生課”。
正是憑借這種獨特的“文化帶貨”方式,董宇輝成功吸引了大量粉絲,迅速走紅,成為東方甄選的“靈魂人物”,被觀眾稱為“最有文化的帶貨主播”,成為許多人心中平凡逆襲的典范。
沒有人告訴董宇輝他可以這么做,是他自己主動摸索出了一條路。
的確,不是每個人都能逆天改命,但每個人都能主動打開一個可能性。
哪怕是轉行學技能、考個證、做副業、寫公眾號、學剪輯,只要開始探索,那便“車到山前必有路”。
長期堅持的“續航力”
能走到最后的人,往往是最穩的那一個。
褚時健曾是云南紅塔集團的掌舵者,后來因企業改革和政治風波被判刑入獄,經歷了人生低谷。
74歲時,他出獄后并未選擇安享晚年,而是搬到云南哀牢山,開始親自種植橙子。
從零開始,他一點一點學種植、學灌溉、學市場銷售,十年如一日,最終培育出了被譽為“中國最好吃的橙子”——褚橙。
他的故事流傳廣泛,正因為他在跌入谷底后,沒有放棄重新出發的決心與堅持。
很多人畢業后3年,就覺得“人生定型了”;
30歲以后就開始焦慮“轉行來不及了”;
40歲以后就默默接受“這輩子只能這樣過了”。
可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百米沖刺。
只要你還在跑,就不算輸。真正決定你能跑多遠的,是你的續航力,而不是你起步的速度。
接納不完美的“自洽力”
與其追求完美的人設,不如練習與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周杰倫剛出道時,被許多人吐槽“咬字不清”。
很多人說他是“唱歌最不像歌手的人”。
他也曾懷疑過自己是不是不適合唱歌,甚至一度想要調整唱法以迎合大眾口味。
但隨著時間推移,他漸漸意識到,改變自己迎合別人的期待并非長久之計,反而讓自己失去獨特的風格。
于是,他選擇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將那種模糊的咬字變成了自己的標志。
現在大家一聽到模糊的“咬字”,就能想起周杰倫。
不完美,成了他最大的標簽,也成了他無法復制的個性。
自洽不是完美,而是你能不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繼續走下去。
高考,是人生第一個被量化的“節點”。
那年,我們以為成績決定了未來的寬度和高度。
可多年后才明白,真正拉開人生差距的,是那些成績單之外的能力:
拆解問題的思維、熬過內耗的韌性、主動探索的精神、長期堅持的定力,以及與自己的不完美和解的勇氣。
這些能力,不在教材里,不進考場,但它們藏在你每天的選擇中,每一回繼續走下去的堅持里。
它們幫你度過低谷,也能夠助你重啟人生。
所以,不管你此刻是剛走出考場的少年,還是已在職場打拼多年的成年人,愿你都能帶著這5種能力,在自己的故事里,寫出一份屬于你的“人生高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