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走進位于靜安區曹家渡街道的陽光名都小區,綠意撲面而來,大大小小幾百棵樹木在10棟居民樓周圍星羅棋布,連帶著溫度也驟降幾分。然而,這片令高層住戶留戀的綠蔭,卻成了低層住戶的困擾:樹木過高遮擋了采光與通風,甚至有住戶自行砍樹。夾在矛盾雙方的訴求之間,如何平衡這“綠”與“光”,成了業委會主任陸建萍近年來的一件煩心事。
曾經賣點今日煩惱
陽光名都小區建成于2004年。彼時,高綠化率是小區的一大“賣點”。沒成想,三四年過去,樹木日益高大繁盛,“賣點”竟成了“煩惱”。如何破局?昨天,曹家渡街道在陽光名都小區召開“小區樹木遮擋治理工作現場推進會”,發布全市首個街道級《曹家渡街道小區樹木遮擋治理工作指引》,推廣四和花園居民區在小區樹木修剪工作中“黨建領航+專業支撐+網格共治”的成功經驗。記者獲悉,這一創新模式將惠及轄區14個居民區、92個小區的3.2萬戶居民,切實解決樹木遮擋引發的采光、通風等民生痛點。
作為“治理樣板”的四和花園居民區,曾與陽光名都小區面臨相似的困境。今年2月,在靜安區綠化市容管理部門指導下,四和花園小區啟動了居住區樹木遮擋治理項目,由居民區林長牽頭,聯合物業公司、業委會組成“三駕馬車”,共同推進對小區香樟樹的“抽稀修剪工作”。
整個治理過程力求精準科學:前期由專業團隊踏勘現場,細致研判需修剪的影響采光或存在安全隱患的枝條;隨后解讀樹木修剪示意圖并制定方案。方案確定后提前公示,廣泛征集居民意見;同時依托“黨員樓組長包干摸排—專業部門現場認定—網格黨建聯席會議平臺協商”的共治流程凝聚共識,確保每個環節公開透明、規范有序?!白罱K,我們僅用2天就完成了28棵超高層樹木的回縮修剪,居民們紛紛拍手稱贊。”四和花園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劉樺在現場分享道。
修剪樹木綠蔭成景
記者了解到,該模式中精準的認定標準、完善的“一樹一議”機制以及網格多元共治等核心經驗,已被寫入《工作指引》,并在全街道復制推廣。根據《工作指引》,常規修剪(輕修剪)由物業按技術標準直接實施,每年至少1次;回縮修剪(重修剪)則需擬定方案,公示征詢全體業主意見并報街道林長辦備案,再由專業單位實施。當天,首批樹木回縮修剪工程在專業團隊示范下正式啟動。今夏,陽光名都小區將修剪88棵樹木,讓綠蔭成為風景而非煩惱。
曹家渡街道第一林長、街道黨工委書記章鈞表示,街道將以小區樹木遮擋治理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區域協同。區綠化部門全程提供技術標準制定、專家庫及應急資源支持,并將靜安園林公司等共建單位納入網格。首批5名社區園藝師已進駐街道東、西兩個綜合網格工作站,加強對小區樹木修剪的技術指導。
現場,曹家渡街道城運中心黨支部與靜安園林公司黨支部簽署了共建協議。未來三年,雙方將為14個居民區林長、92個小區的物業負責人以及82個業委會負責人開展12場專業技術培訓,培育覆蓋所有居民區的社區園藝師隊伍。
點贊“小區修樹指引”
方翔/文
昨天,上海首個街道層面《小區樹木遮擋治理工作指引》發布,旨在為轄區居民疏通樹木遮擋帶來的采光、通風等民生痛點。
民法典中明確,小區樹木屬全體業主共有,相關法規也明晰權責邊界,并禁止過度修剪。但如何界定“合理修剪”的邊界呢?同一棵樹,在高樓層居民眼中是美景,但對于低樓層住戶,卻是影響采光的“罪魁禍首”。
“要樹”還是“要光”,在不同的居民眼中可能都是“合理”的。此次發布的《小區樹木遮擋治理工作指引》,彌合了一部分認知分歧,把主觀訴求客觀化。特別是“必須保留2/3以上樹冠,嚴控‘砍頭式修剪’等違規行為”這樣的規定,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小區修剪樹木要從“有人歡喜有人愁”到得到居民的理解與支持,并讓居民主動參與監督,形成良好的社區治理氛圍,僅僅靠一個指引還是不夠的。有關部門不僅要讓居民了解修剪的技術,比如為什么采用回縮修剪,而不是常規修剪;還要讓居民了解修剪費用的構成,像有的小區采用公共收益補充修剪費用,有的則通過社區基金會向大家募資。只有讓居民充分參與其中,才能激發他們的熱情,提高社區治理的效能。
一個“小區修樹指引”,不僅改善了社區居民的居住環境,還能促進鄰里之間的溝通與理解,更形成了基層社區治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新民眼工作室
作者 | 陳佳琳
編輯 | 顧瑩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