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報道,韓國外交消息人士向媒體透露,中方已通過正式渠道詢問韓國總統李在明是否出席9月3日的中國抗戰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值得注意的是,韓媒在報道中直接使用了"中方邀請李在明"的肯定表述,這一細節暗示,北京發出的可能不僅是禮節性詢問,而是一份特殊邀請函。
而且,對比中國外交部對特朗普訪華傳聞"沒有可提供信息"的冷淡回應,談及韓國時卻明確表示"正與各方保持溝通",這種溫差耐人尋味。
面對這一邀約,李在明親自在7月3日的記者會上回應了9字:“將盡快改善韓中關系”,同時李在明也強調,要以牢固的韓美同盟為基礎。
可見美國的態度還是會極大程度左右韓國,盡管如此,李在明強調“盡快”兩字,被不少人視為有意有意把握這次訪華機會,對一個剛上任月余的總統而言,能在重大國際場合與中國領導人面對面溝通,遠比電話外交更具實質意義。
但韓國內卻對此持保留意見,就像前文所說,美國的態度很關鍵,特朗普答不答應,來不來才是問題所在。
現在來看,中方的這次邀約對李在明而言已經形成了兩重壓力:
其一是歷史包袱。2015年樸槿惠頂著壓力參加中國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不僅提振了支持率,更促使中韓關系回溫。
繼任者文在寅試圖修復雙邊關系,其任內訪問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的舉動頗具象征意義。但這位務實派領導人的努力終究難以突破結構性限制,在美國推行"中美競爭"戰略的大背景下,文在寅的對華政策調整只能算作有限修補。
隨著尹錫悅政府上臺,韓國外交路線出現明顯轉向。新政府不僅全盤否定前任的外交成果,更在多個場合表現出對華強硬姿態。
如今尹錫悅遺留的"親美疏華"政策余溫尚存,而李在明所尋求的“實用外交”則是要發展中韓、韓朝、韓俄等關系,恰好此次閱兵式普京也會出席,所以這次出席93閱兵對李在明而言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但同樣,我們也要清楚地知道,在美國全面遏制中國的背景下,韓國已很難維持樸槿惠、文在寅時期的平衡策略。
其二是特朗普的關稅大棒,雖然目前中美進入“休戰期”,但特朗普對貿易伙伴的施壓卻在增大,要求他們共同圍堵中國,而韓國已經有些挺不住了。
但話又說回來,特朗普近日頻頻對華示好,在伊以停火后公開表示"中國可繼續進口伊朗石油",變相承認已無法遏制中國能源安全。
在北約峰會聯合聲明中刪除涉華負面內容,據美媒所說,這是特朗普親自干預的結果,此外,特朗普還將率商務代表團訪華,表明其對華貿易戰策略已轉向務實。
從這些跡象來看,或許特朗普對中韓關系的回溫并不是多加阻攔,所以現在最關鍵的其實還是搞明白特朗普是怎么想的,韓方才好作出決定。
2015年樸槿惠處理類似困局時,先高調宣布訪美行程,再"順道"參加北京閱兵,既保全韓美同盟體面,又收獲中韓自貿協定等實質利益。
但樸槿惠的處理方式李在明也沒有辦法完全照抄,畢竟當下形勢已截然不同。軍事上,中國第三艘航母即將服役,雙航母編隊常態化穿越第二島鏈,美國在亞太的軍事優勢持續削弱;經濟上,韓國對華貿易順差連續收窄,急需重啟中韓自貿協定升級談判。
李在明在競選時就承諾"優先修復中韓關系",若錯失93閱兵這個絕佳窗口,下一次可能是10年后,而那時中美力量對比早已翻天覆地。
李在明的難點是,雖然國內保守派因連續兩任總統遭彈劾而勢力大減,但傳統親美勢力仍控制著外交安全部門關鍵崗位。前大邱市長洪準杓等保守派人士倒戈支持李在明,反而加劇了執政黨內部對"政治清算"的擔憂。這種分裂局面使得任何偏離韓美同盟路線的決策都可能觸發激烈反彈。
所以說,他若輕易接受邀請,可能被國內批評"背離韓美同盟";若拒絕,則坐實其"對華緩和政策只是空談"。
眼下真正的懸念在于:特朗普會否在8月前敲定訪華行程?若成行,李在明幾乎必然跟隨;若美國代表團缺席,韓國可能采取折中方案,派遣總理或外長級官員出席,既回應中方善意,又給美國留足面子。但無論如何選擇,"盡快"二字已經暴露了韓國在時代變局中的焦慮與機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