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于大學校園是否應該對公眾開放的討論再次刷屏。有些人怒斥高校“架子大”“太高冷”,甚至有人質疑:作為公立大學,憑什么不讓老百姓進去轉轉?
這些看上去有理有據的聲音,背后卻忽略了一個更深層次的現實——大學不開放,不是怕你來“打擾”,而是怕“出了事,沒人負責”。誰說開放,完全可以,誰同意開放,那么誰出錢承擔責任就行!
真正“怕打擾”的高校,其實是少數
一些人總愛拿清華、北大等高校舉例,說這些學校開放會影響教學秩序,參觀人流太大,學生沒法安心學習。這個說法并非全錯,但卻不能泛化。
全國那么多高校,大多數并不在“熱門景點”之列,平日里根本沒有多少游客會主動來參觀,更談不上人流擠爆。
所以,如果僅僅是擔心“干擾秩序”,完全可以通過限時、預約、限制區域的方式解決,根本不需要一刀切“謝客”。
真正讓高校不敢開放的,是“責任風險”
開放了,校外人員進來了,一旦發生突發事件——比如財物損失、受傷糾紛,甚至像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發生的校外人員毆打在校學生這樣的極端事件——不論對錯如何,公眾的第一反應一定是:
“你學校怎么管的?”
“出了問題你學校要不要負責?”
你看,輿論不會追問打人者的來路、警方的處理流程,首先質問的是學校。
這就是關鍵——大學不是怕人來,是怕出事了沒人給它撐腰。一旦校外人員進校,事故的“責任鏈條”就變得模糊不清,但學校幾乎永遠站在“最后埋單”的那一端。
誰來賠償?誰來善后?誰來擔責?
答案常常是:學校自己來。
高校不是公園,它承載的是育人使命
我們當然理解公眾想“走進大學”的渴望,想讓孩子提前看看大學的樣子,想在靜謐的校園散步放松。但我們也必須明確一點:
高校不是公園,不是景區,它首先是育人空間。
大學要負責的不只是教學秩序,還包括師生安全、意識形態安全、校園文化氛圍,任何外部風險因素都可能打破這份平衡。
如果相關法律機制能夠明確界定責任邊界、保障各方權益,相信多數高校也愿意適度開放校園。但在當下這套風險機制并不成熟的背景下,高校選擇謹慎封閉,并不是矯情,而是一種被動的自我保護。
大學不開放,并不等于大學不歡迎社會。
不是高校不近人情,而是社會對風險的分擔機制還不成熟。
理解這一點,我們或許能少些情緒,多些理性。
在尊重規則的前提下,一所校園的門,才有可能真正地向社會敞開。
這兩年有些高校嘗試"分時段開放""預約登記",表面看是限制,實則是在劃清責任邊界:登記信息是為了追溯責任,限定區域是為了降低風險,限定時間是為了減少對教學的干擾。這些措施或許不夠完美,甚至顯得"不夠大氣",但何嘗不是在脆弱的責任鏈條前,給學校多一層保護?
大學的本質是公共教育機構,本應盡可能向社會開放。可開放不是簡單的"推倒圍墻",而是要先回答:當社會人員進入校園時,他們的行為邊界在哪里?學校的管理權限有多大?意外發生時,責任該如何劃分?這些問題不解決,門禁系統再先進,也擋不住潛在的矛盾;校園再熱鬧,也可能變成"誰都管不著,誰都擔不起"的真空地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