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問題還未結果,中國又對鋼鐵發(fā)起5年期的制裁,關鍵時刻,中巴另起爐灶,這讓印度徹底坐不住了。此次中國制裁的原因是什么?中巴又做了什么讓莫迪咬牙切齒呢?
自關稅戰(zhàn)打響以來,全球在關注美國如何應對中國反制的同時,也更加關注中方在稀土問題上的處理態(tài)度,因為中國此次對稀土的管控措施并不是針對美國,而是遍及全球所有國家。
工業(yè)的“維生素”
稀土,就是現(xiàn)代工業(yè)的“維生素”,缺了它,從手機到導彈,都得癱瘓,這東西的重要性,不同玩家有不同痛點,美國人最急的是軍工,五角大樓掰著指頭算,自家那點稀土儲備,恐怕?lián)尾坏?026年,眼看著俄烏、中東戰(zhàn)火連天,亞太又在加碼部署。
一旦稀土斷供,昂貴的軍事機器就可能淪為一堆廢鐵,日韓的命門則在芯片和半導體上,沒有稀土,再尖端的科技也只是空中樓閣,而印度汽車產業(yè)已經火燒眉毛,庫存眼看就要見底,要是談不攏,幾周內就可能出現(xiàn)車企大面積停產的景象。
至于歐盟,成員國多,需求五花八門,從風力發(fā)電機到電動汽車,哪一樣都離不開,要論急迫程度,他們可能比美國人更甚。
待遇不同
面對這種全球性的“稀土焦慮”,中國沒有一刀切地關上大門,而是玩起了精細化管理,游戲規(guī)則很簡單:出口可以,但不再是敞開供應,所有國家一視同仁走流程,關系好的,按規(guī)矩申請,一切照舊。但另一些國家,比如日、韓、印、澳和歐盟,就明顯感覺到了“卡脖子”的滋味。
為了防止核心技術外流,一份“稀土關鍵技術人員名錄”悄然建立,更狠的還在后頭,一套“稀土磁鐵全流程追溯系統(tǒng)”已經上線,這套系統(tǒng),等于給每一克稀土都辦了張“身份證”,從礦洞里被挖出來,到最終用在哪個零件上,全程監(jiān)控,嚴防死守,杜絕任何非法轉售,尤其是流向軍事領域。
一些歐洲企業(yè)老板私下抱怨,這套系統(tǒng)比美國的制裁還讓人頭疼,與此同時,差別化供應也擺上了臺面。那些在中國有大量投資、又沒跟著瞎起哄的企業(yè),自然有優(yōu)待。
比如德國的寶馬和奔馳,稀土訂單就能走綠色通道,第一批氧化鐠釹已經從包頭順利發(fā)往德國,而那些沖在制裁第一線的企業(yè),那就只能慢慢排隊等著了,歐洲一邊制裁一邊求情,精神分裂的左右互搏。
歐洲的處境,可以說是相當擰巴,一方面,自己的電動汽車產業(yè)快要斷氣了,每個月光損失就可能高達50億歐元,德國汽車工業(yè)更是重災區(qū),要是稀土短缺拖到八月,歐洲的電動車月產量可能要減少八萬多輛。
這可不是小事,背后是無數(shù)零部件廠商停工和工人失業(yè),整條產業(yè)鏈都得跟著遭殃,可另一方面呢?即使火都燒到眉毛了,歐盟對華制裁的大棒還在揮舞。給中國電動汽車加征臨時關稅,盤算著新的光刻機出口禁令。
這種一邊掐著別人脖子,一邊又求別人賞口飯吃的做法,簡直是戰(zhàn)略上的精神分裂,更諷刺的是,歐洲并非沒有稀土,瑞典的基律納、格陵蘭島的克瓦訥灣,都儲藏著豐富的資源。可這些礦產,卻被他們自己嚴苛的環(huán)保法規(guī)牢牢鎖在地下,根本無法開采。
高舉環(huán)保大旗,卻把工業(yè)命脈完全寄托于進口,這種自相矛盾的政策,如今讓他們自食其果。這場危機,也把西方聯(lián)盟內部的裂痕照得一清二楚,大眾汽車的監(jiān)事會成員就曾公開質問:美國逼著大家一起對中國搞芯片封鎖,那歐洲因為稀土受到的損失,美國人補償了嗎?
當?shù)聡洕块L哈貝克跑到巴黎,懇請法國在對華技術管制上松松手時,換來的卻是法國人冷冰冰的白眼,巴黎的邏輯很清楚:我們不能為了“幾噸礦石”就犧牲自己的科技主權。
大難臨頭,盟友們想的不是同舟共濟,而是各自打著小算盤,都指望別人多出點力,自己搭個便車。這種致命的脆弱性,在關鍵時刻暴露無遺。
就在西方世界一地雞毛的時候,南亞的棋局,正在發(fā)生深刻變化,中國反手制裁歐盟鋼鐵的同時,已經和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在昆明開了個副外長級的會,核心議題,是組建一個全新的區(qū)域合作組織。
這個舉動,被看作是終結印度“南亞霸主”夢的第一槍。過去四十年,那個所謂的“南亞區(qū)域合作聯(lián)盟”,早已被印度玩成了打壓鄰國、謀取私利的工具,名存實亡。
如今,巴基斯坦和長期被印度欺壓的孟加拉國,與中國一拍即合,準備另起爐灶,一個新的三邊合作機制,正在重塑南亞的力量格局。
砸錢也換不來技術
面對稀土困局,西方國家當然也想過尋找替代方案,但現(xiàn)實冰冷而骨感,歐盟轟轟烈烈地砸了17億歐元搞《關鍵原材料法案》,聽起來很唬人,但預測結果卻很尷尬:到2030年,稀土自給率還是到不了15%。
這筆錢,都夠建好幾個大型汽車制造廠了,結果只換來一個遙遙無期的承諾,其他國家也沒好到哪去。印度曾高調宣布要在五年內取代中國,結果自己的產能連中國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澳大利亞的稀土項目,因為缺了中國的關鍵萃取技術,不僅項目延期到2030年,成本還飆升了三倍,就連美國本土開采稀土,成本也高得離譜,每噸要3.8萬美元,而中國的成本,只要1.2萬。
最關鍵的是,就算越南的磁材加工、哈薩克斯坦的輕稀土進口看起來搞得有聲有色,但往根上刨,都離不開中國的技術輸血,在絕對的技術壁壘面前,所有繞開中國重建一條完整稀土產業(yè)鏈的企圖,都顯得遙不可及,歐洲的電動車和德國的汽車廠,顯然等不了十年。
當每一克稀土都有了身份證,當技術專利和追溯系統(tǒng)開始重新定義游戲規(guī)則,那些還幻想著靠施壓換取資源的國家,手里的牌,其實已經不多了。
中國這次甩出的五年反傾銷稅,時間不多不少,正好覆蓋了歐盟下一個完整的政治周期,也覆蓋了絕大多數(shù)投資項目的回報期。這逼著所有局內人,必須重新思考未來,這條路不好走,但當規(guī)則被重新書寫,拿著老地圖的玩家,注定找不到新大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