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長文創作季#
這是極簡中國近代史系列的第16篇,感興趣的可以瀏覽前面章節。
今天,咱們正式開始聊太平天國了。
當年在讀太平天國這一段歷史的時候,正沉迷于王者榮耀。
有一天,心血來潮,替鵝廠以洪秀全為原型設計了一個英雄,至于名字嘛,叫秀兒吧,當然,叫全哥也不是不行。
技能有兩個:
- 天神:使英雄進入神游天外狀態,免疫一切物理和法術攻擊,同時不得攻擊和移動。
- 下凡:可以依附到其他隊友身上,增加隊友攻擊力,同時大幅削弱防御力。
大概類似王者榮耀里的瑤吧,單獨存在時毫無威脅,被所有人吊打,只有依附隊友,才有可能取得勝利。
之所以有這樣的比喻,當我們詳細了解一下洪秀全其人其事,就大概能理解了。
1814年1月1日,廣東花縣一普通農戶家里,一個男嬰呱呱墜地,戶主洪鏡揚很高興,給這個剛出生的小兒子取名洪火秀。
洪家祖上還是很顯赫的,比如南宋的洪邁,寫《容齋隨筆》那位,就是花縣洪氏一脈的先祖。
這支洪氏隨著宋室南遷后,歷經輾轉,最終在康熙年間定居在了花縣。到洪鏡揚這一代,家道早已中落,雖然還稱不上多窮,但也不算富足,湊湊合合過日子罷了。
洪火秀是家中的老三,上面還有兩個哥哥,洪仁發和洪仁達。作為幼子,又生的聰明伶俐,因此深得父親的寵愛。把家中有限的資源都投在了洪火秀身上。
他從七歲就在私塾讀書,一直讀到十六歲。倒不是他學有所成,出師了。而是家里確實沒錢了,只能讓洪火秀也跟兩個哥哥一樣,務農事以補貼家用。
事情如果這樣發展下去,大概率也就不會有以后的洪天王了。事實是,整個村子的洪氏宗族們,都很看好這個讀書的苗子,大家一致認為,這是全村的希望,是洪氏的未來,說什么也不能因為沒錢而輟學。
于是大家決定,共同籌錢聘洪火秀作為村里的塾師,讓其一邊教學生一邊做學問,不荒廢學業,以便能在將來的科舉中一鳴驚人,從而光宗耀祖。
十六歲的孩子,第一次得到了命運之神的眷顧,從此他不用再像父兄們一樣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可以安安靜靜的躲在書齋中,念著之乎者也,寫著錦繡文章。
但同時,他也背負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他的學習好壞,已經不再僅僅關乎自己,而是關乎全村的父老鄉親。這也為他以后的命運埋下了伏筆。
1836年,22歲的洪火秀來到廣州參加府試,所謂的府試,是童生三試的第二試,如果通過,就可以參加院試。三關都過的話,才可以錄為生員,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秀才”。
秀才大概相當于現在的本科畢業生,有了秀才資格以后,可以參加三年一次的鄉試,如果再考上,那就是舉人了,是可以有資格當官的。范進中舉,中的就是這個舉人。
所以說,洪火秀目前離鄉親們的目標差的還有點遠,秀才和舉人之間,有著難以逾越的鴻溝,更何況,他現在連秀才都還考不上。
這一次,不出意外的又沒中,但也不能說毫無收獲。在廣州大街上閑逛時,洪火秀碰到了兩個高鼻深目的洋鬼子,兩個洋人把手中的一本地攤文學贈與了他,書名很有意思,叫做《勸世良言》。
這里我們有必要介紹下這本書,書的作者叫梁發。此人也是一奇才,從小沒怎么上過學,長大后機緣巧合成為了一名堅定的基督信徒,并且以在中國傳播基督教義為己任,算是中國第一位本土傳教士。
為了更好傳播基督教義,梁發自學成才,硬是練就了一手好文筆,把基督思想用中國人能理解易于接受的方式表達了出來,《勸世良言》就是梁發的代表作。
書中充滿了濃濃的中國元素,讀這本書就好像看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譯制片一樣,一堆金發碧眼的老外,用著標準的中文在交談。
比如《創世紀》里亞當、夏娃的故事,在《勸世良言》中是這樣記載的:
夫神爺火華所造田野各獸,其蛇為尤狡。且邪神變為蛇魔對該女人曰:“‘爾必不可食園內知惡樹之果’這一句話,實是神爺火華所言乎?”該女人答蛇魔曰:“園內各樹之果,我們可以食之。惟園中一根惡樹之果,神爺火華乃命我們曰:‘爾不可捫之,不可食之,不然,爾則必死矣。’”蛇魔對該女人曰:“爾未必死矣。蓋神知爾食之之日,爾目則啟,且爾為似神知善惡也。”該女人既見樹為好看,必好食,乃欲可以使得智之樹,遂摘其果而食之。又以之給其夫,且他亦食也。其兩人之目則啟,而知其赤身,即縫連無花果樹之葉,而做遮自己半圍之身。
讀起來是不是特別有一種讀《山海經》的感覺。
洪火秀把書帶回了老家,一心孔孟之道的他自然沒有心思看這種東西,翻了幾頁就大呼晦氣,這寫的都是什么玩意,于是棄之一旁,丟到書架上吃灰去了。
洪火秀參加過多少次科舉考試已經不可考了,如果從16歲開始算的話,到現在少說也有個五六次了,次次失敗讓他的壓力越來越大。1837年,也就是他拿到《勸世良言》的第二年,屢敗屢戰的洪火秀再次來到廣州,參加科舉。
不出意外,再次名落孫山,身上所背負的沉重壓力瞬間壓垮了他,洪火秀病倒了,雇了兩個轎夫抬著回到了家鄉。
到家的洪火秀看起來似乎已經病入膏肓,掙扎著交代完后事,就開始進入了半昏迷狀態,不過好在看起來沒有性命之虞,只是整日里胡言亂語,有時候還會穿衣下床,在屋里走動跳躍,口中念念有詞。
洪鏡揚以為兒子中了邪,請了法師到家驅鬼,然而毫無用處,時間久了,家人們也只好把他鎖在屋里,隨他去吧。
這一病就是四十多天,當洪火秀恢復正常起來以后,大家又看到了之前那個謹慎和藹的教書先生,只是沒有人知道,此時的洪火秀已經不再是洪火秀了。
這四十多天里究竟發生了什么呢?洪秀全在天平天國建立后,曾親自審定出版了一本書,叫做《太平天日》,書中對這四十多天的夢境給出了詳細的記載。
當日,洪火秀自謂當死,昏昏沉沉中,他看到無數天使下凡,接他升天。天宮富麗堂皇,有著無數嬌娃美女,洪火秀看的目不暇接。
就在此時,一個自稱“天母”的人現身說到:“兒子,你下凡了這么久,身上沾滿污穢,趕緊去清洗一下,我好帶你去見你爺爺。”
洪火秀乖乖聽話,洗浴完畢,他見到了自己的爺爺,一個被稱為“天父上主皇上帝”的威嚴老者,老者先是痛斥了一通人間的種種罪過,然后分析起了人間種種亂想的根源。
按上帝所說,這都要怪孔丘,就是他的儒家思想禍害人間。天下之書大致可以分為三等,第一等是上帝所傳的書,也就是《舊約》;第二等是基督下凡所傳的《新約》;至于最低一等,則是孔丘所傳的書,這等書頗多錯誤,教壞了世人。
上帝越說越氣,命令基督帶領眾天使將站立一旁的孔丘捆了起來用鞭子抽,孔子哀求不已,最后上帝說到:“念你也有一定功勞,功過相抵,但從此以后不準再下凡人間,就在天庭里呆著吧。”
這大概是上下五千年里,孔夫子被黑得最慘的一回了。
懲治完孔子以后,上帝又開始論功行賞,封洪火秀為“太平天王大道君王全”。并說:“你以后就叫全了,再回到人間,可以叫洪秀全。”
至于為什么不叫洪火全,其實不難理解,我們前面引用過《勸世良言》里的文字,耶穌被翻譯成了神爺火華,火字犯了神爺火華的諱,不能再用了。
當然,為何要叫“全”,洪秀全也有一番解釋,全字拆開看,是“人王”,從這時起,洪秀全已經有了爭霸天下的野心。
在天庭的日子,洪秀全過的很快樂,爸爸上帝教他唱詩,哥哥基督教他認字,他還有自己的妻子,對他甚是恭順,另有一干美女沒人圍繞左右,大家吟詩作畫,琴瑟和鳴,不亦樂乎。
按照洪秀全的說法,他說什么也不愿意再下凡回人間吃苦了,然而上帝不答應:“你若不下凡,凡間之人如何才能清醒,拯救世人,這是你的使命。”
大概看出了洪秀全的畏難情緒,上帝還說了一段特別接地氣的話:爾勿懼,爾放膽為之,凡有煩難,有朕作主;左來左頂,右來右頂,隨便來,隨便頂,爾何懼焉!”
別笑,這就是《太平天日》里的原話,可不是我編的。
話都說到這份上了,洪秀全也就無可奈何,只得跟上帝爹爹和基督哥哥依依不舍的道別,重新回到了人間。
清醒后的洪秀全仿佛徹底忘了這四十天的夢境,又重新恢復了正常的生活,每天讀書,教學生,準備科舉。
從1837年發病到1843年,長達六年的時間里,他都沒有任何的異常,那場大夢,仿佛就真的只是一場夢而已。
然而,該來的始終會來。這年初夏的一天,洪秀全一個叫李敬芳的親戚前來拜訪,無意中在書架里看到了當年被洪秀全丟棄一旁的《勸世良言》,讀后大贊,并向洪秀全強烈推薦此書。
洪秀全懷著好奇,重新打開了這本書,這一看不打緊,一代天王就此橫空出世。
書中的情節,人物,上帝,基督,一幕幕全都是那么熟悉,又重新將他帶回到了六年前的夢境中。
他想起了當年重返凡間時,上帝拉著他的手諄諄善誘道:爾下去凡間,還有幾年不醒,但不醒亦不怕,后有一部書畀(給予)爾。
這里我們有必要說一下,洪秀全應當是早就看過此書,所以在發病時才會幻想各種書中的情節成為現實,病好后記憶隨之遺失,自以為從沒有看過這本書。直到后來又看時候,印證了自己的夢境,反而讓他覺得夢中的一切都是現實。
這很明顯是洪秀全記憶錯亂的表現,但是身在局中之人,卻不這樣認為。洪秀全又重新陷入了妄想狂的境地,而且比六年前更甚,他堅定不移的認為自己是上帝的小兒子,是耶穌的弟弟,是天命之人,奉天命前來拯救天下蒼生。
洪秀全想通了這一切以后,興奮異常,把這一切講給了李敬芳,然后又告訴了自己的家人,作為當年親眼見到洪秀全發病的家人,很快就對這一切深信不疑。
現在讓我們重新梳理一下整個事件:六年前洪秀全讀《勸世良言》入夢,并在夢中發出來自此書的諸多囈語,然而除他本人,沒有一個人知道他曾讀過此書;六年后李敬芳偶然翻出此書,此時洪秀全卻已全然忘記自己讀過,重讀后憶起夢中種種,遂自我引為神奇而道與諸人,“歷歷互證一番”,這時,六年前曾親睹且認他為瘋癲的親友,反而成了所謂奇跡的有力證人。
就這樣,揣懷著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洪秀全成立了拜上帝教,以上帝小兒子的身份出任教主,發誓要普度眾生,救萬民于水火,而李敬芳則成為了拜上帝教的第一個信徒。
信心滿滿的洪教主開始了自己的傳教生涯,經過不懈努力,成功的又收獲了兩名教徒,分別是自己的堂弟洪仁玕以及同村的馮云山。
不過理想雖然很豐滿,但現實卻是很骨感。洪秀全實在不是傳教的料,他性格急躁,也并不善言辭,除了家里親人,幾乎沒有人相信他的那套說辭。
這還不是最慘的,由于拜上帝教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反孔,仇視儒家的一切,這在儒教勢力根深蒂固的鄉間,簡直就是個異教徒,導致洪秀全跟宗族鄰里鬧的很僵,在家鄉也待不下去了。
洪仁玕也被家人禁止跟“小混混”洪秀全來往,無奈之下,洪教主只好和馮云山兩個人,到廣西潯洲投奔一房遠親,并打算在廣西進行傳教。
然而依然是一無所獲,心灰意冷的洪秀全落寞的返回家鄉,而馮云山并沒有隨行。此后的兩年里,他意志消沉,也沒有再提傳教之事,生活更是日漸窘迫,因為他早已經跟孔子決裂,更不可能傳授儒學,開館授徒維持生計也就變得不可能,再加上鄉里的風言風語,洪秀全頓感度日如年,萬般無奈之下,他收拾行囊,打算繼續回廣西去尋找馮云山。
一路上的困苦就不再細表,因為缺盤纏,他甚至連船都不敢坐,只能步行。屋漏偏逢連夜雨,半路上還遇到了強盜,將所剩無幾的銅板盡數搶去。
萬念俱灰的洪秀全就想一頭跳進河里,趕緊回天庭去見爹爹和哥哥訴苦。也是天無絕人之路,看他可憐,幾位路過的好心江西客人資助了點錢,這才讓洪秀全能夠磕磕絆絆的來到廣西。
在廣西紫荊山,洪秀全終于見到了馮云山,此時距1844年7月,洪馮兩人在廣西分開已經近三年了,令洪教主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就在自己躺平混日子的這三年里,馮云山經過艱苦努力,居然將信眾發展到了兩千余人!
相較于洪秀全的耽于空想而又剛愎峻急,馮云山待人以誠、身體力行、敬讓不爭,是典型的埋頭苦干人格,憑借著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堅持不懈的精神,以紫荊山為中心,“拜上帝”向四方輻射,“及于廣西數縣地方。
入教的信徒中,楊秀清、蕭朝貴、石達開、韋昌輝、胡以晃等名字赫然在列。可以說,之后太平天國的根基,就是馮云山一手締造的,沒有馮云山,洪秀全的夢,就真的只能是一場夢,永遠不會有成真的一天。
面對著眼前的大好局面,洪教主一掃頹色,詩興大發,揮毫潑墨,于墻上題詩一首:
朕在高天作天王, 爾等在地為妖怪。 迷惑上帝子女心, 居然敢受人崇拜。 上帝差朕降凡間, 妖魔詭計今何在。 朕統天軍不容情, 爾等妖魔須走快。
讀了這首詩,我大概是明白了,為啥科舉考了十幾年,能夠屢試不中。
拜上帝教在廣西如火如荼的展開,洪秀全距離他的天王夢,也越來越近。然而回顧他這前半生,可以用三句話總結,考科舉,死活考不上;謀生活,難以養活自己;傳教義,沒有一個人聽。
他這一輩子做的最對的一件事,就是發展了一個神級隊友馮云山。對洪秀全來說,真就是三路都混不下去,全靠隊友帶飛的模范代表。
至于洪教主以后的故事,我們下回再聊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